健全科技创新监管机制当好“大管家”将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
第04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全科技创新监管机制当好“大管家”
将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在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上建言
将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成都日报记者 曹凘源

    邱成利。(活动主办方供图)

  “世界科技强国,同时也是科普强国。科技创新强市也是科普强市。”10月26日,在2021年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上,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在题为《国内外科普场馆现状、趋势以及对成渝科普场馆联动的启示与对策》的报告中表示,成渝地区要将科普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圈’的含义非常丰富,也是成渝地区独有的称号。”邱成利表示,这个“圈”实际上是经济学领域的专业词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会逐渐呈现出区域化特征,而且趋势会非常明显。但是,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科技和教育的实力是不同的,所以城与城之间的发展会有差距。这时候,优化不同区域的创新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取长补短,协作共赢,“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邱成利认为,在新形势、新机遇下,成渝CP要强势“出圈”,两地应该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有效转化为科普资源,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普场馆,并通过成渝科普场馆联动,产生“1+1>2”的效果。

  具体来讲,比如激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开放资源,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建设科普场馆。在短期内财政难以大幅度增加科普资源建设投入的情况下,开发废旧设备与物资、车辆的剩余功能,转入学校、社区、科普场馆用于科普,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私人建设科技馆,开放实验室、生产设施等,增加科普场馆数量,优化科普场馆布局,合理配置科普资源。加强农村、社区科技活动设施建设,通过在乡镇农村建立科技活动室、在社区建设创新屋、在学校建设科普实验室、加强流动科技设施建设等,满足更多群众的科普需求。

  “科技强国不仅是科技创新能力强,科学普及能力也必须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馆,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内涵。”邱成利表示,成渝地区科普场馆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突破,抓住机会,创新求变,增强实力,迎接挑战,真正发挥科技馆在科普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