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介绍 吴绮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科教科副科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理事,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健康科普专家,重庆市糖尿病防治协会副会长,World Journal Diabetes杂志编委。 主持中华医学会、重庆市科技局等13项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8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执笔和参编全国专家共识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获重庆名医-仁医风范奖,军队个人三等功,青年人才津贴等,被评为第三军医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副主编专著2部,参编专著7部。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内分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
 |
吴绮楠(左二)正在询问病人身体状况。 |
 |
吴绮楠在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上发表演讲。受访者供图 |
“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饮食和运动都是很关键的,不是只有药物治疗。”吴绮楠的发言,迎来了老人们的阵阵点头和喝彩。
2021年8月,吴绮楠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大足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担任主任、科教科副主任。10月15日,大足区人民医院开展的科普日系列活动中,吴绮楠在大足区玉龙镇敬老院举办了糖尿病健康饮食运动讲座,向老人们科普了治疗糖尿病以及合理饮食与运动的重要性。
吴绮楠告诉记者,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已近1.3亿,其中城市患病率为1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令人担忧的是,我国18岁以上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43.3%。
“由此可见,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科研发力,科普也要跟上脚步。”吴绮楠说。
学医之旅
遇见多位领路人
吴绮楠从小在沙坪坝长大,是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当他还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中时,有一次父亲在菜市场买菜时忽然晕倒,最后检查出来是甲亢。为了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家人,吴绮楠决定学医。1997年9月,吴绮楠考入泸州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前身)临床医学系学习。
临近大学毕业时,父亲又被诊断出了糖尿病,因此吴绮楠选择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工作了几年后,吴绮楠见过了太多因为医学水平受限而自己无能为力的病人,他越发觉得,“学医还是要继续深造,继续钻研自己的专业技术,才能帮更多人解决问题。”
2004年9月,吴绮楠考入重庆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遇到了研究路上的第一位领路人——导师肖谦。吴绮楠回忆,肖教授搞研究非常专一,为了读博士,甚至放弃了晋升主任的机会。“肖教授不仅做实验非常认真,教导我们也是如此,我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前前后后一共改了30多次。”
硕士毕业后,吴绮楠到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任住院医师,逐渐成长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在糖尿病足和干细胞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在西南医院任职期间,他邂逅了人生的第二位领路人——内分泌科主任陈兵。陈教授原本是做消化系统肿瘤相关研究的,后来因工作原因被调到内分泌科,但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研究的方向,他发现一些原本在肿瘤中起作用的因素在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中也有作用。吴绮楠在读博士期间,与陈兵教授合作,完成了部分肿瘤与糖尿病交叉领域方面的研究,为之后的研究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18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书记及领导班子筹备成立内分泌肾病内科,吴绮楠就受邀来到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担任内分泌肾病内科主任。他也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书记和前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周琦,吴永忠书记和周琦教授在肿瘤学与内分泌学方面进行交叉融合发展的思路与他一拍即合,在吴永忠书记和周琦教授的带领和帮助下,吴绮楠不断思考如何在肿瘤与内分泌间开展更多的交叉学科研究,为后面肿瘤内分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路。
从医之路
一个专委会与一份指南
吴绮楠告诉记者,血糖的高低对于肿瘤病人的愈后工作影响很大,但肿瘤医院作为一个专科医院,对于血糖控制和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的经验不是很足,因此医院成立内分泌肾病内科来解决肿瘤病人内分泌相关的问题。
在肿瘤医院期间,吴绮楠和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肿瘤相关的内分泌代谢问题的研究,如病人的血糖管理,肿瘤免疫治疗和化疗引起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胰岛素泵的治疗、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对肿瘤的影响等。“之前,医院当时仅有的4台胰岛素泵处于无人使用状态,我们团队进驻以后,二十多台胰岛素泵全部应用到了每一个科室,科室每天的会诊量可以达到二三十个,有时候能达到四十多个。”吴绮楠说。
吴绮楠和团队还建立了全院的血糖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还上了2020年重庆市智博会展台。
肿瘤内分泌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为推动快速发展,成立专业委员会势在必行。2020年11月,在中国抗癌协会领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成立,周琦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吴绮楠担任常务委员兼秘书,在他们不断的倡导下,全国多个省市陆续成立了肿瘤内分泌专委会。
近年来通过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但对于全国来说,这个方面还没有受到重视,目前尚无相关的指南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和管理。因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组织专家对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实践。
2021年8月,由周琦教授和吴绮楠牵头执笔、多名专家参与的《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指南(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国癌症杂志》上发表,这对于肿瘤内分泌学科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
《指南》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的概述、临床诊治管理和长期随访管理,有助于改善中国肿瘤相关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结局。同时,由周琦和吴绮楠参与和执笔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0)》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内分泌不良反应急症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也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内分泌不良反应提供了规范化管理建议。
科普之行
一年五十多场科普活动
日前,吴绮楠又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成功入选了重庆市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库。当记者问及此事时,他笑着答道:“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科学工作者,要在科研上有自己的方向,要考虑自己的科学研究会带来什么效益,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同时还要把它用浅显易懂的话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够接受,这样才可以得到推广。”
吴绮楠介绍,在糖尿病治疗中,每天的血糖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正规的血糖监测次数是三餐前后和睡前,也就是每天要查七次甚至更多,但针对这件事很多病人就不理解,他们觉得每天查这么多次就是在乱收费。实际上不是的,每天七次血糖检测是为了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据此来制订更具有针对性的降血糖目标,缩短治疗时间,这样反而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更有甚者,在门诊很多病人来了就直接让医生开三个月的药,甚至有些都不是病人自己来,而是家属来。实际上病人用这个药控制血糖的效果好不好、有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等,这些情况医生根本无从得知。”吴绮楠说。
他还介绍到,这样就促生了糖尿病“三低”现象,即患者对自己疾病等知晓率低、医生的准确诊断率低、能控制病情发展的人数低。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糖尿病的知识科普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今年的大足区人民医院科普日活动中,吴绮楠就举办了一场糖尿病健康饮食运动讲座。他给大足区玉龙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做了细致的检查,还针对用药、饮食、保健三方面提出了建议。
像这样的科普讲座,吴绮楠已经开展了许多场,不只是糖尿病,还针对高血压、痛风、骨质疏松,以及肿瘤和抗癌等。就在他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与骨科等多个科室的同事还在大足区人民医院广场开展了骨质疏松日义诊活动。
“仅2019年,我和团队就举办了大大小小50多场讲座和义诊活动,给很多人带去了实质性的帮助。‘科普’这项工作我还要继续做下去。”吴绮楠对记者说。
对于未来的打算,吴绮楠希望可以利用好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和大足区人民医院这些平台,给病人带去他们能做到的最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要做好病人的科普工作,让他们团队成为既能专注临床又能做一些科研和科普工作的研究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