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一流人才
第04版:科技新闻·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一流人才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在渝高校校长系列访谈③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
建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环境一流人才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重庆日报记者 解小溪 摄

  学校名片>>>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成为重庆市政府、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临床医学等学科排名全国前列,多项成果在《柳叶刀》《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你知道吗,在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令重医人引以为傲的“传家宝”?不仅如此,作为一所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走过65个春秋的重医在学科建设、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领域还有不少创新之处。

  那么,重医的“传家宝”是什么?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日前,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黄爱龙。

  学校“传家宝”是什么?

  上医老专家西迁来渝建校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核心,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重庆日报:听说重庆医科大学有一件“传家宝”,您能不能给大家亮一亮呢?

  黄爱龙:“传家宝”确实有一个。重庆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重庆医学院,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一大批老专家西迁重庆创建。

  当年,400余名上医人扎根重庆,艰苦奋斗,建设重医。他们当中,有一大批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内、外、妇、儿、传等专家,包括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上医副院长钱惪,我国儿科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上医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陈翠贞。这些老专家克服新校设备不足、资料不全、交通不便、生活不习惯等困难,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地投入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西迁精神”,也是我刚才所说的“传家宝”。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它成就了今天的重医,并在当今得到传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重医各个部门、附属医院,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在校师生,全都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在除夕夜就奔赴抗疫一线,有的在实验室忘我地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展现了伟大抗疫精神,也很好地诠释了“西迁精神”。

  重庆日报:经过65年发展,在您看来,如今重庆医科大学有了哪些新变化?

  黄爱龙:经过几代重医人不懈奋斗,我们形成了传染病、临床检验诊断、儿科、神经内科、超声医学等多个优势学科。

  比如,重医自建校时就成立了传染病学科;超声医学团队“从0到1”,实现了超强度聚焦超声技术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产品生产,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远销海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首台海扶刀设备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学校赢得荣誉。

  65年来,重医先后培养了15万医疗卫生人才。其中,重医几十年坚持不断地培养儿科学人才,成就了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全国的影响力,成功获批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如何培养医学人才?

  除了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

  重庆日报:聚焦“四个面向”,重庆医科大学在学科布局、创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

  黄爱龙:“四个面向”的提出,对我们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迎来了一个春天。医学教育是最严格的职业教育之一,除了需要医术精湛,还需要更多人文关怀。因此,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

  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我们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育,二是“医学+”。

  学校10年前就在全国率先探索整合教学改革,目前我们与英国莱斯特大学进行合作,开展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位教育,打造整合教学的升级版,助推医学教育改革。

  在“医学+”方面,近年来我们逐渐从外延式扩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但内涵式发展绝不是关起门来发展,反而是更加开放的发展。比如我们与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都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同时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重庆日报:在参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重庆医科大学做了哪些尝试?

  黄爱龙: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对于重医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重医新校区就位于科学城,目前正在进行绿化品质提升。去年10月,24个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创新平台项目集中签约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其中就有3个重医的项目,目前正在稳步推进。

  生物医药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今后重医还将充分整合资源,谋划更多重大项目落户科学城,积极参与科学城的重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进一步支撑科学城发展。

  怎样建设一流大学?

  致力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优秀人才在重医发展事业

  重庆日报: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未来,重庆医科大学将怎样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培养时代新人?另外,您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梦想呢?

  黄爱龙: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我经常讲一个逻辑关系,首先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然后是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再对应的是一流成果和一流学生,最后才是一流大学。也就是说,建成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有了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之后的就顺其自然了。

  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其实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才更加愿意来。

  对重医来讲,一方面,我们致力于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18年,学校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目前已引进近100名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培养人才。比较有特色的是,如果校内培养的人才达到引进人才的条件,我们也会在薪酬待遇、项目启动基金等方面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的支持。

  “十四五”时期,围绕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让更多优秀人才在重医发展事业,让我们的校园变成重庆最好的校园之一,在全国独立办学的医学院校当中也是最好的校园之一。这是我的两个梦想,希望在“十四五”时期能够完成。

  相关链接>>>

  重庆医科大学发布“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到2025年进入全国高水平医科大学前列

  本报讯(重庆日报记者 李星婷)10月27日,重庆医科大学在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上发布了该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5年,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进入全国高水平医科大学前列。该校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全面建成高质量的一流研究型医科大学。

  具体来说,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学科建设构筑新格局;师资队伍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社会服务彰显新贡献;校园文化厚植新底蕴;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学校治理展现新效能。

  记者手记>>>

  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

  65年前,一大批上医老专家溯江而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建重医,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才有了重医的今天。上医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的治学理念,以及老专家们身上的“西迁精神”,都在重医得到传承,也造就了重医的特色优势。

  事实上,重医的发展不仅是传承过去,还有开拓创新。坚持“四个面向”,近年来重医不断改革探索,面对医学教育的新课题,培养适应未来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朝着“建成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的目标前行。

  在传承中创新,在奋斗中前行,这样的一所学校必定有更美好的未来。

  张亦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