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炒作概念,虚假宣传,设置陷阱,骗取老年人钱财,老年消费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低价旅游小心购物“陷阱”
一些黑心旅行社以“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旅游补贴”等噱头吸引旅游者上门,但为降低经营成本,可能会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这些行为严重影响老年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容易产生消费纠纷。
因此,老年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和旅游产品时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行社的口碑以及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等因素,并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详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旅游行程安排及双方的违约责任,特别要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特别条款。如果发现旅行社的合同中有存在向老年人收取年龄“附加费”、高额保证金等明显不合理之处,一定要提前与旅行社协商解决,切不可盲目签约。
投资理财小心中“套”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老年人一般都会存有一些积蓄。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财知识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打着各种项目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布下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中了圈套,从而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对此,建议老年消费者:
1.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明确投资理财不同于银行储蓄存款,各种理财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并积极与子女沟通,重视听取他们的意见。
2.选择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或者理财合同,了解理财产品的类型、风险等级、是否保本等详细情况。
3.按照要求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合测评结果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上全部家当”,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4.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要禁得住“高息”理财项目的诱惑,不轻信商家任何“低门槛、高回报”的宣传,不购买通过理财群、旅游、讲座、电话或者上门推销的理财产品,不购买资金去向不明、投资业务不清、先交钱再找项目的理财产品,防止血本无归。
多方核验小心电信诈骗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高发态势。电信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冒充“老朋友”以各种理由借钱;冒充医务人员称其子女住院急需交钱动手术;冒充银行或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以信用卡被透支或被冒用、涉嫌巨额诈骗等理由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扶贫诈骗或相亲交友诈骗等。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消费者对于涉及金钱的事,一定要理性分析、多方核验,不要草率做决定,不向陌生人转账汇款,不将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告知陌生人,更不要贸然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操作。
不信商家“洗脑式”宣传
当前,一些不法经营者假借国家“惠民工程”“政府补贴”“一带一路”等光鲜旗号,冒用境内外著名医药科研院所、基金会、行业协会等高大上名头,扮演神医、专家、教授、研究员等,将其产品标榜为国内重大发明或国际科技领先成果,忽悠老年人大量购买其产品。
实际上,这些经营者往往没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资质,其产品也没有宣传中的神奇功效。老年消费者务必擦亮双眼,远离打着养生讲座、专家访谈、有奖听课、专家坐诊、免费体检、倾情体验、免费旅游等旗号,采取家访送礼、亲情拉拢、会员优惠、雇托销售、饥饿营销等方式推销产品的非法“会销”活动,不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切勿贪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