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脱贫 推动产销一体化从小牙膏中完成国家级研发项目重庆地下“宝藏”发掘者和研究者
第07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科技助力脱贫 推动产销一体化
从小牙膏中完成国家级研发项目
重庆地下“宝藏”发掘者和研究者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魏光飚:
重庆地下“宝藏”发掘者和研究者

重庆科技报见习记者 关莹洁

    魏光飚在考古发掘现场。 受访者供图

  “很快,秀山的重大发现将会再次轰动世界学术界。”魏光飚兴奋地向记者透露他目前手上的工作。52岁的他已经是分管古生物化石和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重庆市地质调查院副院长,但是每当说到古生物化石,隔着眼镜片两眼都在放光。

  魏光飚出生于重庆万州,古生物专业科班出身。2000年赴日读博首度接触到了猛犸象化石。“当时中国的猛犸象研究长期没有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有国外专家甚至怀疑中国根本没有早于4万年的猛犸象化石!”魏光飚说。作为第一研究者,魏光飚依据河北相关遗址出土的真象类化石,首次提出草原猛犸象应为距今200万~150万年起源于中国华北地区而非西伯利亚的观点,把草原猛犸象的起源地点从西伯利亚“抢”了回来。

  2004年,魏光飚婉拒了英国大学的邀请,先后工作于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持全市范围内古生物(含古人类)化石及旧石器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2011年国务院新规,将县级以上相关古生物化石工作由文博系统移交给了原国土系统。魏光飚辞去原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职务,申请调入原国土房管局直属的重庆市地质调查院,选择成为一名“挖石头”的普通古生物化石管理和研究人员。

  “现在条件好多了,不像我们以前在巫山发掘时吃住都在大山中。”和化石打交道,不用说有多么辛苦,但魏光飚却乐此不疲,不仅自己“挖石头”,还组织大家一起“挖石头”。他指导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成功转型为古生物专业团队,并引进了著名科研院所的数名博士和高技能人才,打造出了一个高水平的古生物专业队伍。这个重庆目前唯一的古生物科研机构已成为川渝地区首个古生物专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力支持下,魏光飚推动、组织、实施了古生物类项目30余个,使重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所蕴含的科研、科普、开发利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他与团队在云阳发现了新恐龙动物群和全世界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长城”;在合川发现了重庆迄今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在盐井沟发现的巨貘化石完整度高达95%,填补了全国无貘化石装架的空白。今年,在秀山发现的志留纪鱼化石更将全球有颌鱼类的首次出现时间向前推进了上千万年,有望填补“从鱼到人”演化谱系上的关键缺环。

  “重庆虽然缺少青铜大鼎、黄金面具这样的文物重器,但蕴藏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史前文化遗存。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地下‘宝贝’放出光彩。”魏光飚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