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一把手术刀改变一生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陈亮:一把手术刀改变一生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0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

陈亮:一把手术刀改变一生

本报记者 沈静

    人物介绍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首批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第三批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骨外科学),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先后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德国Oberlinhaus骨科医院、美国Atlantic Spine Center脊柱外科中心、中国香港玛丽医院等多家专业医疗机构访问进修,具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陈亮(右一)在进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受访者供图

  在同事眼中,他严谨、专业,凡事亲力亲为。

  在患者眼里,他耐心、细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视病人如亲人的工作热情,温暖了一个又一个素未谋面的患者。

  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医生,他就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陈亮。在过去1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时刻铭记,自己不光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他默默付出,在专业上他精益求精,他用一把手术刀治愈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

  立志为“亲人”解病痛

  在谈到自己与医学的故事时,陈亮说,这一切都源于亲人。陈亮从小就对医院特别熟悉,看见亲人在医生的帮助下解除病痛,恢复健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白衣天使中一员。

  高中期间,陈亮的爷爷、外公相继因患肿瘤离开,这一变故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决心。高考后他毅然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并被录取,从此便踏上学医路。2007年,攻读外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8—2010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外科学分子肿瘤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进行成骨相关组织工程及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健教授,带领我进入骨科的大门;博士研究生导师,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邓忠良教授,带领我进入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这一领域;博士后导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何通川教授,他们悉心教导,让我具备了良好的成骨相关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能力。”这一路走来,陈亮非常感谢让他受益终生的老师们。

  勤付出才杰出

  一步一个脚印,陈亮的从医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陈亮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工作。“还记得刚进入临床实习,虽然已经进行了近6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有巨大的沟壑,需要切实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苦练基本功与临床技能,才能进行良好的起步。”陈亮回忆,那段时间他利用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参加会议、学习班、培训课程和医院的各种临床教学等方式,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

  日前,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复查的张婆婆,就是去年陈亮为其进行手术的老病人。术后这一年,她没有再出现过腰腿痛。

  去年,张婆婆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失稳。因L4/L5椎间盘退变明显,腰椎局部稳定性较差,常规微创手术后容易复发或残留腰痛症状,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时间长,因此手术治疗成了难题。

  考虑到她不适合常规开放和微创手术,陈亮建议做改良后的全内镜辅助下后外侧入路下腰椎减压融合术(FE-PTLIF),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风险低。术后,经过精心治疗,张婆婆很快就感觉到左下肢疼痛较之前明显好转,腰腿活动也自如起来。

  FE-PTLIF是近年来逐渐运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既解决了神经受压问题,又解决了融合固定问题,但对神经和组织结构仍不可避免造成损伤。“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手术方式,我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对新技术进行改良,发明了一项内镜手术专用可视工作通道外套筒。”陈亮介绍道。

  不过,新术式极其考验手术者的专业水平,不但需要其对内镜操作有深厚的造诣,有丰富的手术经验积累,还需要对各种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术方法具有炉火纯青的驾驭度。该技术在全国乃至重庆能顺利操作的专家屈指可数,而陈亮就是其中一位。

  “这项成果不仅在脊柱融合手术中取得重大突破,更是所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福音。”陈亮说,对于一名外科医生而言,只有不断锤炼、练就精湛的医术,才能诊治不同患者的疾病,才能获得患者的肯定。

  与学生谈“骨”论“筋”

  “外科医学博大精深,骨科更是其中的精髓。学习骨科,入门很难,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对所学者素质要求高。”说起教学,陈亮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基础很重要,他非常看重学生基础知识是否牢固。成为他的研究生后,会分为专业性和学术性两类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他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更辛苦”,陈亮经常用这个词形容骨科研究生。“在学习医学知识课程外,跟着导师完成相应的临床工作也是研究生的必修课。”陈亮现在带领的9名研究生,每天跟导师查房、上手术台辅助、在住院部做住院医生等,除了学习骨科知识外,还需阅读大量文献,汲取最新医学知识。“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临床医学专业过渡到医学科学研究,全面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每一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质。”陈亮坦言,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积极参加各类读书会,跟着实验室人员学习各类方法及经验等就显得很有必要。

  “和学生交流是非常愉快的,每周三晚上7点,固定召集研究生学习和讨论。”陈亮很愿意和学生一起谈“骨”论“筋”,他们的想法总是那么独特。

  希望创造更大的价值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期延长,转移性脊柱肿瘤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给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2020年9月,已在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学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陈亮,选择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工作,希望在新的平台上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医生是与死神赛跑的人,是与命运搏斗的人,是帮助受灾受难的病人一起向命运还手的人。”陈亮明白,还有更多的病人需要他。

  除了门诊,陈亮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5:50起床,6:50左右到达医院,处理医院和科室相关工作,喝杯咖啡;7:50到医生办公室检查前一天的交班情况并进行手术审核;8:00交班并手术讨论;8:30查房;9:00开始一天的手术。其中,每周一早上7:30进行“沙磁早间课”的科室学习;周三、周四下午进行科室管理日工作,组织科室质控会及科务会;周三19:00召集研究生进行学习和lab meeting。大概21:00回家后,阅读文献、撰写……

  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陈亮的医、教、研“三驾马车”也在齐头并进。比如,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个层次的理论大课教学、带教及评审答辩等教学工作;围绕脊柱外科所有手术技术的相关领域而开展的临床研究,以及成骨组织工程,细胞因子在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原发性骨肿瘤发生、转移及耐药机制的研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接下来,我们会以重庆大学这一‘双一流’(985、211)大学为基础,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依托,以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为建设平台,在临床和科教研等全方面进行发展。”陈亮透露,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让更多的患者挣脱苦难,助推医学事业的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