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冰天雪地的寂寞 守望万家灯火的璀璨
第0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上一版 下一版  
耐得冰天雪地的寂寞 守望万家灯火的璀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耐得冰天雪地的寂寞 守望万家灯火的璀璨

    蒋兴良

    胡琴

  (上接06版)

  发展期许

  蒋兴良:要继续壮大力量,靠集体协作取得新突破

  胡琴:去除浮躁沉下心,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团队潜心搞研究

  蒋兴良与胡琴,相差20岁,现在都是带博士生的教授。去年,蒋兴良获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终身成就奖。今年,他又入选202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胡琴也成为重庆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人选,多次获国家、部省级奖项。

  “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面。”展望学科发展,蒋兴良勉励胡琴说:“现在电网智能除冰等取得突破性成就,但要适应新需求,在铁路、飞机、风电设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这需要继续壮大力量,靠集体协作才能取得新突破。”

  面对期许,胡琴郑重地说:“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去除浮躁沉下心,发挥骨干作用带动团队潜心搞研究。”

  在胡琴心目中,靠做试验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的蒋兴良,是一个执着的科学家。“他经常给我们讲颜怀梁、孙才新、顾乐观等老先生们克服困难、协作创建高压实验室的故事,这种精神一辈辈传下来,到我们年轻一代不会丢。”

  冰雪中的温暖时刻,是蒋兴良带着团队苦中作乐。“野外试验吃得都比较简单,但都是蒋老师主动张罗;在学校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半夜吃鱼火锅。”费脑的争论、数据获取的喜悦、艰苦环境的磨练,在聚餐中舒缓。如今,这一角色已转到胡琴身上。

  “一辈子几十年,有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参与,蓦然回首之时,既有成就感、又有幸福感。值得!”蒋兴良说。

  初心>>>

  蒋兴良:

  把毕生的大论文写在祖国冰原上

  在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保存有蒋兴良教授读研期间的入党申请书,时间是1988年。

  申请书有3页纸,每一页上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其中一段,他这样写道:“对于知识分子,有理想没有艰苦奋斗、勤勤恳恳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理想也是空想的。我认为,要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必须靠每个科技工作者的劳动,这就需要先进的、有理想的共产党员知识分子起模范带头作用。”

  1985年,蒋兴良考入重庆大学,被调剂到高电压工程技术专业,拜入顾乐观教授门下,开始绝缘子覆冰研究,就此开启了用冰雪与高压书写的人生历程。

  那时,学校条件艰苦没有专业的实验室。在孙才新院士的带领下,师生们一起动手去电力公司拉废弃的高压、调压等设备,维修后搭建实验室。至今,蒋兴良仍记得他和孙老师一起顶着烈日拉设备的场景。而当初那个“用板车拉来”的实验室,现已发展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蒋兴良主要研究极端恶劣环境下电网外绝缘、覆冰与防冰减灾,一年中近1/3的时间都在寒冷、高湿和缺氧等极端恶劣的冰天雪地里。

  青藏铁路修建,蒋兴良带领团队从重庆大学实验室拉运几十吨的试验装备,沿着青藏铁路沿线从2800米到5050米的格尔木、纳赤台、玉珠峰、望昆、风火山等地,在野外进行现场试验研究。

  在5050米的风火山试验时,海拔太高、氧气不足。“白天还能勉强坚持,晚上根本无法入睡,躺下去就感觉喉咙被勒紧似的。做了十来天试验,每晚我只能坐着睡觉。”蒋兴良说,最后实在坚持不下去,大家开车200多公里到海拔稍低的三江源头小镇休息了一晚。

  蒋兴良的团队中,大部分都是党员。他们科研冲在前面,服务放在心上。虽然试验期间环境恶劣、身体不适,但大家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声。

  蒋兴良说:“青藏铁路设计需要海拔5000米以上的数据,全世界都没有,我们必须通过自己来获得!”最终,他们做到了。

  他们的研究成果,让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净空高度从初设的7.2米降低到6.95米,仅此一项节省土建工程投资约1.4亿元。同时,他们也获取了世界上第一批高海拔外绝缘放电的数据。

  “如果没有亲临现场,仅依靠在计算机上仿真,项目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长期野外科研生活的艰苦历练,让蒋兴良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更为透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是科研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艰苦奋斗、长期坚持、潜心研究中,在集智攻关、甘为人梯、勇攀高峰里,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毕生的大论文写在祖国的冰天雪地里。

  “研究冰天雪地,守望万家灯火!”蒋兴良这么多年,始终初心不改。

  传承>>>

  胡琴:

  接过老一辈科学家苦干实干的接力棒

  在40岁的胡琴心中,60岁的蒋兴良是一头牛。“是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胡琴说,蒋兴良教授身上展现的服务国家和人民需求,苦干实干、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自学院老一辈科学家,又以身为范,成为年轻一辈的榜样。“我们要努力将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接力传下去。”

  2004年毕业留校工作的胡琴,与蒋兴良从师生到同事,亦师亦友。不管是西电东送工程建设,还是解决青藏铁路工程电气外绝缘的有关难题,亦或是各地电网的防冰减灾,这些年来,胡琴跟着蒋兴良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现在,胡琴接过蒋兴良的接力棒,每年都要带领一批学生到湖南雪峰山上做试验。

  复杂环境下外绝缘放电及输电线路防冰减灾研究,需要长期奋战在野外,往往哪里有冰雪、有极端天气,就要赶往那里。“艰苦是一定的,但不能因为苦就停滞不前。”胡琴说。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青藏铁路的一次现场试验。在望昆车站做试验,团队里有位同学半夜里出现高原反应,情况十分危急。驻地附近荒无人烟,最近的城市格尔木有近200公里,胡琴只好跑到附近的兵站借药,但对方只有感冒药。紧急情况下,胡琴站在深夜的青藏公路上拦车,但一直都没拦到。最后,只能向驻扎在格尔木的同事呼救带车赶来。“那一晚是如此漫长,幸好因为我们送医及时,那位同学化险为夷。”

  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胡琴和几位研究人员被困雪峰山上一个多月,师生们只能吃过冬准备的冻货,大家分工协作,一边在雪地里挖白菜萝卜、下鱼塘捉鱼自给自足,一边坚持做污秽、淋雨等试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下山后,大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现在,雪峰山基地已成为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争相前往的地方。作为主要骨干的胡琴,也在十多年的研究试验中,取得了大量珍贵数据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为相关标准制定、恶劣环境电力能源装备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向极端环境要数据,战风斗雪做试验,胡琴和很多同事一样患上了风湿病。“相比老一辈科学家,我们的条件不知道好多少。”胡琴说,只要身体不垮,就会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咬牙坚持,苦干实干接续奋斗。“坚持日拱一卒,终能积少成多取得新突破。”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王亚同采写)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