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积极探索 多元化推进地学科普授人以渔 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
第15版:典赞·科普重庆 2021年度科学传播人物(团队)
上一版 下一版  
十余年积极探索 多元化推进地学科普
授人以渔 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慧文:
授人以渔 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

本报记者 胡倩

    王慧文正在查看猕猴桃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王慧文,1963年生,中共党员,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黔江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理事长。他坚持农技推广,先后提炼总结出《18个月结果栽培法》《落叶果树135修剪法》《快平准紧嫁接法》等10余项水果栽培管理技术。2020年获农业农村部“最美农技员”殊荣和重庆市农委“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21年被评为黔江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1979年,高中毕业的王慧文在家乡黔江区黑溪乡当了一名村级“父母官”。当时的黑溪乡,没有更好技术的村民们只能看着干瘪瘪的柑橘林叹气。于是,他开始投身于柑橘的技术推广,用5年的时间,让柑橘成为了村民们手中的“致富果”。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就是我的职责所在。”王慧文说道。无论是作为黑溪乡农技站负责人、黔江区农业局经作站工作人员,还是黔江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理事长,他的工作身份几经变化,依然不改初心。为更好开展农业科普工作,他系统学习和掌握了科学栽培和管理果树的知识,还到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深造获得大学文凭。

  参加工作40多年来,王慧文一直奋斗在农业技术推广最前沿,为此他还总结出了关于农业技术的4条“真经”。

  真经一,总结了嫁接“四字经”:即快(刀快、速度快)、平(接穗要削得平)、准(接穗与砧木要对准)、紧(外面塑料条要包得紧)。传统的果树嫁接,一般要在果树萌芽时,即每年的2月底或3月初才可以进行。王慧文打破当地传统的果树繁育技术,将“四字经”搬到田间地头,实现了果树一年四季均可嫁接。通过培训,阿蓬江沿岸3000多亩柑橘成功高接换种育新枝。

  真经二,“去头断根更新法”让“衰老树”快速丰产。由于行情影响,黔江区沙坝镇3000多亩枇杷树被弃管后成为衰老树。2018—2019年,王慧文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3000多亩枇杷树全面更新,结出的枇杷个大味甜,快速实现丰产。

  真经三,18个月结果新式栽培法。在传统栽培技术下,果树最快也要3至4年才能结果。为此,王慧文用近10年时间,研究出了一套果树新式栽培法。这套技术使果树从栽培到挂果只需18个月左右,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种植户收入。

  真经四,速成“135”修剪法。果树栽培是三分栽七分管,关键在修剪,修剪决定水果产量、品质和经济价值。王慧文首先将“135”修剪法搬到了脆红李产业大镇中塘,通过培训让种植户明白如何将果树剪成1个“开心”形树势,领会“满、平、透”3个修剪理念,掌握“高度、粗度、角度、长度、密度”5个度。

  为选育出高品质、抗逆性强的果树品种,给种植户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和详细的种植示范,王慧文在黑溪流转土地100余亩,建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已种植30多个品种。他把基地办成培训基地、观摩基地,设立专门培训室,以4条“真经”为技术指导,在黔江区培训技术骨干200多人,同时在黔江区各街道、镇乡举办现场培训班和新职农培训100余次,参训人数年均超过1000人次。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王慧文总是身体力行,无论谁请教他都倾囊相授,“只有将自身技术运用于产业发展中,让广大种植户在科学种植中增收致富,才能让‘真经’变成真金。”王慧文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