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忠敏(右二)正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研究。(受访者供图) |
无论开学或放假,重庆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实验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个繁忙的身影,她就是重庆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忠敏。
陈忠敏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以及其他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作为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她带领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血液粘度动态分析仪制造关键技术,获得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
上世纪80年代,陈忠敏考入了苏州丝绸工学院(现苏州大学)制丝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陈忠敏来到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担任讲师。当时她只有20岁,接手的第一个教学班是成人教育班,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比她年龄大。
陈忠敏清晰地记得,为了能准确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她白天上课,晚上就回去反复翻看相关书籍,让所有的基础知识了然于心。这段经历让她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是科研还是教书,都要紧密结合实际。
1999年,陈忠敏赴日本访问学习,在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做含磷聚乙烯醇阻燃性高分子应用研究。天天啃书、泡实验室的日子,让陈忠敏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陈忠敏希望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博士毕业后,她开启了与蚕丝蛋白质生物医学利用相伴的日子。
谈到蚕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丝线和服装,其实,蚕丝蕴藏了巨大的科研价值。陈忠敏常年带领团队致力于围绕蚕丝做研究,她介绍道,比如丝素蛋白,它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含有18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抗拉伸强度、透气透湿性、缓释性等。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良的力学性,让它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愈发多样,其中之一就是肿瘤栓塞化疗术,即将栓塞术和化疗相结合,以此阻断肿瘤供血,让癌细胞自行灭亡。但那时,此技术需采用国外进口药物,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无力承担。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陈忠敏脑中:能不能运用丝素蛋白的膨润性,来解决“阻断肿瘤供血”的问题。
研究过程中,陈忠敏发现,丝素蛋白在血液中能立刻凝成块,从内部堵住血管,有很好的凝血作用,于是陈忠敏创新开展了丝素蛋白在止血凝血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将丝素蛋白应用于止血材料的制备,不仅用料天然、安全,并且能在一分钟内快速止血。“特别是动脉血,在通过压紧创口止血的同时,丝素蛋白接触到血液后,还可以分泌出止血因子,并产生免疫物质,效果非常好。”陈忠敏说,目前,这项研究的科研阶段已经完成。
陈忠敏还是一位有独特教学理念的老师。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不乏优秀人才。在陈忠敏看来,学生的品德比成绩更为重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研究,也会到企业中去,所以我要求他们首先要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其次,要认真。搞科研最关键的就是要严谨,特别是做生物医学研究。”她说,“我们的科研产品与人息息相关,如果产品的有效率是99%,但对病人来说,那1%可能就是他们的100%。”因此,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数据,她都要求反复验证,达到百分之百准确。
“我希望带领同学们做出更多社会需要的科学研究。”陈忠敏说。目前,针对肝移植需求及匹配难题,陈忠敏团队又开启了生物人工肝的新项目,致力于研究一套能临时替代肝脏功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