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痕化石出土 或揭示远古气候演变作废声明甘肃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动物园”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雨痕化石出土 或揭示远古气候演变
作废声明
甘肃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动物园”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痕化石出土 或揭示远古气候演变

  日前,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队员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考古发掘中,意外发现了一块雨痕化石。这种特殊的雨痕化石,目前在河源乃至中国南方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有关科学家认为,对今后科学研究当地远古时代气候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A 野外采集化石意外发现

  这块雨痕化石,是考古队员在野外执行另一种菊石化石的采集任务时意外发现的。

  据河源恐龙博物馆介绍,为搜集或捡拾散落在万绿湖畔的菊石化石,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河源站)近日派出多名文物考古队员,前往该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野猪坑自然村进行野外考察。工作时,考古队员在万绿湖畔意外发现了一块嵌有众多凸起“圆点”的石块,遂将该石块捡拾回河源恐龙博物馆。

  日前,经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专家鉴定,证实嵌在石块同一平面上的“圆点”为“雨痕化石”。据河源恐龙博物馆展示,在万绿湖畔被捡拾回来的这块嵌有“雨痕化石”的石头,长约43厘米,宽约32厘米,肉眼可见嵌在石块同一平面上有数量不一的雨痕化石,其单个直径在0.5厘米左右,呈圆形。

  据了解发现者介绍,早在5年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相关研究员就曾让他留意当地是否有与菊石化石相关的“雨痕化石”出现。“雨痕化石”的出现,对今后研究河源远古时代恐龙灭绝的古地理、古地质、古气候环境变化等,都有着重大的关联与科考价值。

  B 为什么雨点也能形成化石

  雨水的痕迹也能形成化石?虽然罕见,但这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雨痕化石的形成始于一场暴雨,在遥远的过去,暴雨将雨点狠狠砸在泥地上,形成了圆形的雨滴形状。当保留着雨滴形状的泥土随着地壳下沉,各种沉积物就会将其掩埋,并在亿万年之后硬化成岩石,称为凝灰岩。当新时代的暴雨侵蚀了上覆的凝灰岩,就会暴露出水滴的化石。因此,雨痕化石是一种地质特征,其特征是具有轻微凸起边缘的小火山口状凹坑,这是雨滴撞击软沉积物表面的结果。

  虽然雨痕化石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有部分科学家认为,雨水是大范围高密度落到地面的,但雨痕化石的雨水是分散的。暴雨期间的雨滴的确会在泥浆中形成雨的痕迹,但更多的降雨最终会破坏它们,怎么断定所谓的雨痕化石不是泥浆中上升的气泡?但无论如何,全球各地仍有少量的雨痕化石陆续被发现。

  早在数年前,四川绵阳地区就曾有人发现一块白垩纪时期的雨痕化石,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川西北地质大队工程勘查院的专家证实,该雨痕化石来自1.445亿年前到655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此前,南非普列斯卡也曾发现过一块来自27亿年前的雨痕化石,2012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家对这块化石进行了研究。通过用激光扫描雨痕化石,并将这些凹坑与今天洒在类似灰烬层上的水滴形成的凹坑进行比较,得出了重大结论:太古宙的大气密度比现在要小得多。

  C 对研究当地气候演变具有意义

  雨痕化石是根据古代雨滴的大小和速度形成的,而当时的大气又和雨滴的大小和速度密切相关。如果可以确定古老雨滴的大小,就可以确定当时的大气可能有多厚。而将化石形成年代的大气情况与现今大气情况的演进对比,就有了了解大气未来情况的可能性。

  根据现场考察和鉴定,河源这次发现的雨痕化石,形成于三叠纪,距今已有2.5亿年至2.03亿年的历史。当时的降雨落到湖沼软泥表面,经雨点降落撞击并历经久远年代而形成了化石。根据地质学的以古示今的研究方法,对这块雨痕化石的研究,可以预知和探讨河源现今气候的演化方向。这块雨痕化石的出土发现,也见证了河源境内远古大气圈的变迁。

  同时,雨痕通常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环境的软沉积物的表面。河源雨痕化石的发现地,在坚固的岩石中,由此也可以推测岩石的原始形成环境为干旱或半干旱,从而根据雨痕的凹坑方向可确定岩石的原始层面。因而河源雨痕化石的发现,在研究地质学中也具有指示岩层的顶、底方向的意义。

  最后,因为早期的地球没有生命,月亮绕得更近,推动了更强的潮汐,太阳辐射也小,简直就像一个外星世界,因此雨痕化石的发现,也能更好地揭示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识别其他行星上的生命。

  (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