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日前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其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的《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均在三维引擎技术对原画元素进行3D模型创建下“活”了起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台更是以一张晚清老地图《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令参观者耳目一新。
地图前世
《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纸质版)由重庆巨商刘子如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绘制,是重庆城描绘最详细的古地图之一。
刘子如以刻字起家,在经商的同时也是蜚声中外的木版雕刻大师。因此《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原版本是写意性木刻,长151.5厘米,宽85.5厘米,雕刻于1898年至1902年间。但遗憾的是木版雕刻现在已经遗失,唯有纸质版《增广重庆地舆全图》流传了下来,作为见证重庆历史发展的地图类珍贵文物之一。
地图详尽描绘了一百多年前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中心的重庆古城的地貌及街市,东起朝天门,西至浮图关,南至长江以南的今南岸区一线,北括江北城观音桥一线。地图采用了手绘、木刻的方式,以俯瞰的视角画街道、河流,又以正面的视角画房屋、建筑,具有古地图多视角、凭记忆描绘的特点。是相关人士探索近代重庆地理、历史、人文和城市发展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地图今生
如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到这一幅晚清地图的参观体验中,参观者通过相应设备,可看到动态的虚拟影像,参观中仿佛穿越回老重庆的街巷、店铺等场景中,实现人、场景、真实文物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从而生动理解文物背后故事。
用于MR体验的实物地图,是《增广重庆地舆全图》的放大印刷版,长达3米。当参观者戴上HoloLens全息眼镜后,正前方空间就出现地图上渝中半岛的街巷,一位虚拟清末导游“小渝”开始详细介绍重庆古城门历史,朝天门、洪崖门、通远门……每介绍一处画面也随之跳转,城门风貌和附近街巷的模样映入眼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介绍储奇门时,画面闪出中药铺,右上角闪现中药名。参观者还可以选择相应角色进行互动体验。
地图考据
据介绍,因为展示了100多年前以渝中半岛为中心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增广重庆地舆全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又因为绘制时恰逢重庆城开埠时期,图中在用水墨线条勾勒反映城内街道、建筑、城门码头等基础之上,增加了“重庆关”“邮政所”等机构,还分别用中英文标注出英、法、美等国领事馆。老重庆人站在地图前搜寻就会发现,部分地方至今仍然现存,连名字都未曾改变。而一些地方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朝天门
公元1371年,重庆旧城扩建,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九开八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就是朝天门。这是重庆城历代官员迎接皇帝圣旨的地方。皇帝又称天子,因此名为“朝天门”。城门朝向东边都城南京,有向往统一之意。
因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朝天门自古就是巴渝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在明清时期更是樯橹如云,万帆云集,货积如山,人行如蚁。白天,搬运工、纤夫、轿夫、挑水夫们有节奏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治平寺(现罗汉寺)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原名治平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仿四川新都宝光寺修建罗汉堂,增设泥塑五百阿罗汉,并改寺名为罗汉寺。清末塑造的罗汉在1942年毁于日军轰炸。
立德伦机帆船
《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下方位于长江边龙门浩附近,绘制着一艘叫立德伦的平底机帆船(装有动力机械的帆船),这是1981年第一艘驶进重庆的机帆船,以英国人立德伦的名字命名。
1890年3月,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立德伦在上海专门打造了一艘重达7吨的平底机帆船,抵达重庆时,重庆的大小官员都到朝天门迎接。开埠后,英、法、日、美、德等国,纷纷在南岸境内设海关、建码头、修仓库、开洋行……仅今南滨路一线,有法国水师兵营、王家沱日租界,更有洋行多达27家。
五福宫
五福宫是一座道观,始建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中记载:“五福宫乃城中最高处,俯窥阓阓,坐带两江”。有关人士据此推断五福宫最迟建于明代。
五福宫在明清时期是重庆老城的最高点,城内景色尽收眼底,历来是文人墨客在重庆城内登高望远的绝佳之地。鼓楼巷一侧围墙上就记下了明朝巴县乡贤刘道开、清巴县知县王尔鉴在五福宫俯瞰重庆城和长江景色的诗句。五福宫的位置大致在通远门鼓楼巷,曾历经三兴三毁,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重庆府文庙
位于今天夫子池一带的“重庆府文庙”,可算得上是重庆当时的高大建筑了。夫子池地名就源自当年的文庙泮池。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明清两代不断修葺,最后一次改建完成于辛亥革命爆发之际。20世纪50年代因成为危险建筑被拆除。(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