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荣昌国家高新区新办公大楼。 |
 |
荣昌区科协为新成立的企业科协授牌。 |
核心提示>>>
●荣昌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黄金联结点,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拓展区,是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和“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定期举办地,也是全国首个农业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所在地。
●借助“科创中国”平台,引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以及市级相关学会,联合西南大学、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和科研院所,助推国家畜牧科技城、中国西部陶瓷之都、中国国际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建设。
●组建“荣昌区科技志愿服务分队”,会同中国科协“科技服务团”“重庆市科技服务队”,围绕荣昌农牧高新、轻工陶瓷、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化套餐式科技服务。
荣昌历史悠久,土地富饶,物产丰富,商贸繁荣,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巴国的属地。
荣昌猪、陶瓷、夏布、折扇四大传统特色产业闻名遐迩。近年来,荣昌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精心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使“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发展局面亮点纷呈。
“科技赋能传统特色产业,让荣昌经济步入了快车道。”荣昌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万中先说。
她介绍,荣昌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黄金联结点,承载着多项国家示范任务。荣昌区科协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把发挥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作为地方科协深化改革的动力,利用“科创中国”平台,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协调学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助推国家畜牧科技城、中国西部陶瓷之都和中国国际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让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踏着新时代的步伐,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东风,荣昌区举办多场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论坛,为经济赋能、为产业赋能。
2020年10月19日至24日,第九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在荣昌成功举办。
荣昌区科协副主席王增辉介绍,在此次畜牧科技论坛上,邀请了10名两院院士以及7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会,共享畜牧科技创新成果,共商科技创新赋能畜牧产业,共谋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我们将中国畜牧科技论坛作为‘金字招牌’,以此引领科研院所、学会(协会)、高等院校等加入到荣昌创新发展行列,让院士专家发挥高屋建瓴的谋划、咨询和指导作用,促进科技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精准实施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畜牧产业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全方位宽领域深度融合。”王增辉说。
在建设中国西部陶瓷之都上,荣昌区引进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联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定期在荣昌举办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开展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在办好论坛、节会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对科技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具体困难。”荣昌区科协副主席王玲说。
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位于国家现代畜牧科技示范核心区——荣昌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家集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近年来,在荣昌区科协的指导下,引进新西兰David Heath博士、留美博士冉智光等海外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并积极筹建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重庆工作基地。”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伏刚介绍。公司于2021年建立海智工作站,先后获得重庆市“技术创新企业100强”“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重庆市数字化车间”等荣誉。
政策吸引抢抓人才
提升服务留住人才
产业的聚合,需要人才的聚集。产业的转型,需要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荣昌区各级树立了“抢抓人才就是抢抓发展”的观念,从强化政策吸引、搭建发展平台、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营造了“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荣昌区先后出台了《建设新兴工业城市人才支持政策》《招才引智暨“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荣昌区建设新兴工业城市人才支持政策》《荣昌区乡村人才振兴十四条》等人才新政,专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乡村人才振兴专项资金,切实增强人才政策吸引力。
“科协作为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群团组织,我们紧贴区委区政府人才新政,主动在国家战略、全市大局中找准定位、找准目标,为人才来荣昌搭建平台。”万中先说。支持荣昌建设“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引荐科研院所、高校在荣昌设立分支。
荣昌区科协在中国国际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上,协助永健生物、方通药业、澳龙生物等科技企业技改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
“华森制药海智工作站2020年11月顺利获批,得益于荣昌区科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重庆华森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游洪涛说。由于西南地区高水平医药人才短缺,创新药相关领域人才招募难度更大,这给创新药人才梯队搭建带来一定难度。建立华森制药海智工作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6月9日,华森制药与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签署了《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创新药的研发,共同努力解决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目前,海智工作站创新药研发团队由建站初期的10人扩充到15人。
近年来,荣昌新增国家级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先后与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签订校地人才战略协议,为各类人才搭建能干事的广阔舞台。
“荣昌区出台的一系列关爱人才政策,不仅从政治上培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让人才有家的感觉,还打造了灵活机制流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废除服务年限,人才进出自由。”荣昌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采取吸引和培育相结合方式,引导各路人才向荣昌集聚,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近三年,来荣昌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人才是前10年的总和。
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
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2020年,依托荣昌区科协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区科协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从此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告别了过去分散的管理格局和粗放的管理模式,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了规范,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范围逐年提升和扩大,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荣昌区在地方科协深化改革启动后,以“科普中国”“科创中国”为引领,搭建科协主责主业与科技志愿有机结合的平台,依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及其市级学会,以及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资源,组建“荣昌区科技志愿服务分队”,会同中国科协“科技服务团”“重庆市科技服务队”,围绕荣昌农牧高新、轻工陶瓷、食品医药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化套餐式科技服务。
荣昌区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围绕以消费品、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数字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导的“6+1”产业体系,实行产业链精准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打造产业群,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化发展。同时,协助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2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引导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型企业580家。
同时,荣昌区科协还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机制,建设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之家”,推动科技和人才“进园区入企业”,促进科普智慧于民、科技实惠于民。
本版图片均由荣昌区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