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丽皎(左三)向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介绍新优植物品种。(受访者供图) |
消落带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因其环境特殊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的前沿研究课题。
在重庆,有这样一位专家,她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在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消落带开展一系列科研示范工作,守护一方生态安全,其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她就是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艾丽皎。
近日,记者采访了艾丽皎院长,了解她和团队修复消落带、攻克世界级难题背后的故事。
“消落带是一种水陆交错带,具有十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功能特征。”艾丽皎说,近年来,受三峡水库运行影响,重庆主城段消落带面临夏季汛期和冬季反季节淹水双重影响,全年淹没时间大大长于三峡水库其它消落带,仅在海拔175米高程全年淹没时间就长达200余天;同时,消落带植物还受到夏季高温高湿及干-湿交替气候环境影响,植物生存面临极大压力。因此,筛选适生植物及开发防洪抗冲刷固根措施,是消落带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
艾丽皎介绍,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两岸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库水体环境质量。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主城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为干扰频发导致消落带内植被覆盖度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已严重影响重庆滨江景观品质和城市形象。因此,开展重庆主城段消落带生态治理,十分紧迫必要。
从2005年进入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工作开始,艾丽皎团队就将目标瞄准在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消落带生态修复上。为更加详细地掌握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本底,她常常带着团队深入重庆主城两江消落带开展调查。
“我们经常在炎炎夏日中开展调查,在暴雨中监测记录水位变化。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都觉得这项研究特别有意义。”艾丽皎回忆说。近年来,她带领团队走遍了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约958公里岸线,摸清了两江四岸40.68平方公里消落带类型、原生植被、土壤环境和水文变化等基本情况,厘清了主城两江四岸消落带存在的生态问题。
掌握基本情况后,2005年,艾丽皎带领团队率先在江北区嘉陵江石门段消落带实地开展耐淹植物筛选试验和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经过10余年的努力,团队从初始实验阶段所应用的70多种湿地植物中,筛选出了适宜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的20种耐淹植物,开发出提高植物保存率和成活率的5个实用工程技术,使消落带生态修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艾丽皎带领团队共计实施国家发改委和环境保护部等消落带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0余项,在主城建设消落带生态修复示范区53.80万平方米,指导区县推广示范消落带500余万平方米,为重庆两江四岸消落带绿化美化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绿水青山,要靠我们这代人守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艾丽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