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生:科技进步让肿瘤治愈成为可能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李咏生:科技进步让肿瘤治愈成为可能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

李咏生:科技进步让肿瘤治愈成为可能

本报记者 刘代荣

    人物介绍

    李咏生,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肿瘤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南建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重点、国合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会员,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专注于脂质代谢与肿瘤免疫研究,擅长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淋巴瘤、骨与软组织肿瘤等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治,在分子靶向治疗、肿瘤代谢和免疫治疗、姑息治疗、不良反应控制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IF)大于400,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4篇,被引用大于3000次。入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提名树兰医学青年奖,获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35岁以下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重庆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

    李咏生(右二)在基层医院查房指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要始终把患者视为亲人!试想,如果是你们的亲人患了肿瘤,你将有怎样的心情,又如何诊治?”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早晨交班时,该科主任李咏生常常如此告诫科室的医生们,并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

  门诊、病房、实验室,既是李咏生履行医生职责的三点,又是串起科研工作的主线。这位1982年出生的医生、科技工作者,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了5年博士后研究,专注于脂质代谢与肿瘤免疫领域,有着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回国后,李咏生创建了国际领先的脂质组学研究平台。他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立志将自己所学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在许多人看来,得了肿瘤就会感到绝望。但李咏生告诉患者,肿瘤并不可怕,它只是慢性疾病的一种,就像高血压、糖尿病,只要不影响生活质量,防控肿瘤最理想的状况是医、患、社会的综合力量共同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肿瘤被彻底治愈,只要医生不放弃,患者永远都充满希望。

  多年来,李咏生带领科室人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自始至终秉持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对待患者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一视同仁,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以善为首 医德为先

  “向善向上、尚德尚学”这八个字,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承至今已78载,是其不断发展的核心文化,也是新时代新追求的根本体现。

  “以善为首,力争上游,以德为先,不断革新。我时刻牢记于心,付诸于行。”李咏生说。

  医院“八字”核心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李咏生的言行。每周一是李咏生门诊时间,他总是最早到岗,最晚离岗。而诊室门口总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李咏生不厌其烦,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释,竭尽所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一些患者回去后,对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常常发来短信咨询,李咏生总是争取在第一时间回复。

  “李主任,你能不能来管我呀,我就相信你。”在医院病房,一些患者提出要求。李咏生微笑安慰他们:“放心,我会经常来查房看你的,你的治疗方案我也一定会严格把关。”

  在李咏生看来,除了高超先进的医疗技术,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本身也是一味对症良药,能给患者信心和安慰。

  为此,只要有时间,李咏生都会去病房查看,把全科患者都“过”一遍,尤其是对重症患者都要细心过问,了解治疗、用药等情况。只有每次查完病房,处理好所有问题,他才放心地离开病房。

  管理出效益,规范防事故。“规范诊疗,必须依靠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严格科室制度,遵守医院规定,才能确保科室有序规范运行。”李咏生说。他非常注重内涵建设和医疗护理质量,坚持规范化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不断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促进了科室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李咏生组织下,创建了癌痛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骨髓抑制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及肿瘤代谢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致力于肿瘤相关不良反应规范化诊疗。在他看来,肿瘤的防治绝不是单打独斗,必须筑起一道强有力的防线,依托重庆市卫健委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将肿瘤规范化诊疗的理念推广至市内外多个基层医院,使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医疗服务。在这样的精细管理、悉心经营下,肿瘤内科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与纠纷。

  孜孜以求 潜心科研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在导师叶笃筠教授的教导下,李咏生深刻理解到,能看病的医生只是“匠”,既会看病又擅长科研的是“家”——医学科学家。从读研开始,李咏生就树立了成为“家”的目标。

  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期间,李咏生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自学掌握了世袭诺奖实验室传承的脂质组学研究方法,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被导师Charles Serhan誉为带教30余年最优秀的博士后之一。

  回国后,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是李咏生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肿瘤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他创建了脂质组学研究平台,组建了脂质代谢免疫创新团队(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青年专家工作室),为脂质组学科研创造了条件。

  “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内所有的脂质分子的特性以及它们在蛋白质表达和基因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李咏生介绍。脂质,不仅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和能量贮存物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质也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

  李咏生选择了“巨噬细胞脂代谢与消化系统肿瘤”作为科研主攻方向,从炎症消退、肠道微生物、免疫代谢等全新视角,发现了巨噬细胞脂代谢的新机制,从而揭示了调节代谢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机理,为临床肿瘤的干预提供了免疫代谢的新靶点。

  “脂代谢重编程介导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调控脂代谢可对肿瘤恶性进展进行干预,是改善抗肿瘤治疗效果的前沿方向。”李咏生解释。

  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和医学实践,李咏生在“巨噬细胞脂代谢与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为临床抗肿瘤的免疫代谢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丰富和拓展了肿瘤免疫代谢的新理论,有助于促进肿瘤免疫代谢前沿领域的学科交流、科技合作、临床转化与创新发展。

  这些研究成果,为李咏生在临床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免疫代谢、肿瘤微环境、肠道微生物、肿瘤免疫与分子靶向治疗等临床诊疗技术的应用,不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也为临床防控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思路。

  党建引领 重才施教

  近年来,肿瘤内科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从而净化了医院政治生态,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肿瘤医院作为一家公立医院,必须加强科室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带院建促科室建设,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发挥好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全科医务人员思想纯洁、服务为民、行为廉洁。”李咏生说。

  在抓好党建的同时,李咏生还非常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公、信、博、爱”的科室文化,将团队取名为“同舟共济”,并创建了“一支部一品牌”以及“青年文明号”。

  “抓好人才培养,是我的重要职责。”作为重庆大学、陆军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李咏生,先后培养了优秀博士后、博士生等10余人,几乎每年毕业的研究生都是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

  作为肿瘤内科教研室主任,李咏生承担了肿瘤内科教研室进修生、规培生、实习生的科研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在三基三训教学计划下,依托“1110”人才战略选派多名医师赴境外学习,各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李咏生科研组,每周四下午是集体研讨时间,大家汇报一周来科研情况,分享心得体会,讨论攻关难点,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5年来,李咏生团队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和重庆市博士后基金、国际研究生生物科学大会口头报告一等奖等奖项及课题18项。

  实践证明,党建带院建促进了科室建设,推动了肿瘤内科全面建设的提升,李咏生上任不到1年,科室各项指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科室单楼层绩效从临床科室倒三名上升至全院第一,床位使用率跃升并维持在全院第一,医疗质控从临床科室中低水平提升至长期稳居全院前三,日间诊疗、临床路径均提升10倍以上,平均住院日降至5.5天,初诊新患者比例提升40%以上……

  肿瘤的可怕在于,确诊时大部分已处于晚期,生命迅速枯萎,家庭也不堪重负。所幸无数前赴后继、永不放弃的医者、无数为爱付出的护理人员,在努力地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我们相信通过医、患、社会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将会被治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