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春秋战国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还无法锻造铁器,因此,日常的用具或武器绝大多数以青铜为主。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
中国早期的青铜器造型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的庄严与神秘逐渐隐去,开始出现更贴近平民生活、更富创意的造型与设计。
当跨越千年的时光,一件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青铜器被挖掘面世。人们惊异地发现,早在几千年前,青铜器的锻造技术已然令人惊艳。
透过青铜器繁复的纹路与奇特的设计,可以看见制作者凝聚的艺术匠心,通过丰富多样的青铜器形,亦能窥见几千年前生活的点点滴滴。
A 推杯换盏
觥筹交错间谈笑风生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酒文化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应地,古人在酒器上更是讲究。
壶(hú),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
盉(hé),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pàn),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尊(zūn),今作樽,是商周时代汉族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基本造型为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西周早期“十”字消失,开始出现垂腹的圆尊。
彝(yí),古代中国先民用于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流行于商周至战国时期,是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瓿(bù),是汉族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酱,用途和今天的“缸”差不多。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形似尊,但较尊矮小。通常为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也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斝(jiǎ),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形状为三足,一鋬,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将斝定为御用的酒杯。但这种温酒的斝,也有人用作烹饪,也就是食器。
罍(léi),汉族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觚(gū),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觯(zhì),是中国古代汉族礼器中的一种,作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这类酒具大多源于上古兽角制作的水器,商朝时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圆腹,侈口,圈足。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觥(gōng),是古代汉族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为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卣(yǒu),是一种器皿,属于汉族古代酒器。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当时用来装酒用。一般来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爵(jué),中国古代贵族专用的一种饮酒容器,流行于夏、商、周。在商代和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非常常见。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分酒器或温酒壶。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钫(fāng),古代青铜制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或粮食。古代指无足的鼎,今指锅一类的器皿。钫作为储酒器具主要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呈方口四曲棱形,青铜制。最大特征是钫上任何地方的横切面都呈方形。
B 升米斗食
甗合甑鬲里柴米油盐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华夏的传统文化里也占据着显著地位。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吃亦十分讲究,饮食用具通常根据礼法设定,也各有固定的用途和位置。
豆,礼器的一种。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作为礼器与鼎、簋、盨、罍、爵等配套使用。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敦(duì),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粱等作物。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时只有下半部,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鍑(fù),古代的一种大口锅,始自春秋早期。鍑是煮茶用具,与风炉是浑然一体的。它形似大口锅,不同处在于方形耳,底部稍微有点尖。但在宋朝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鬲(lì),类似于鼎状,一种古代用于烧煮或烹炒的炊器。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制成,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加热。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
簋(guǐ),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大碗,人们使用工具从簋中取食。
盨(xǔ),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盛放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一般器盖上有四个方足。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
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 bì,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甑(zèng),汉族古代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匕(bǐ),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然后置于俎上用刀割着吃。
大到皇家祭祀,小至百姓吃食,伴随着考古活动的深入,一段段历史也被揭开面纱。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青铜器具被发现,再次刷新人们对古代生活的认知,幸运的是,与过去的交流也将由此打开。(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