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打开群众致富门 科技打通乡村振兴路
第05版:深化地方科协改革在路上 荣昌篇
上一版 下一版  
科普打开群众致富门 科技打通乡村振兴路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打开群众致富门 科技打通乡村振兴路
——重庆市荣昌区地方科协深化改革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刘代荣

    荣昌区科协组织志愿者向群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

    本版图片由荣昌区科协提供

    荣昌区2021年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直升专场柑橘培训。

  核心提示

  ●目前,荣昌区21个镇街全部建立了“3+1+N”基层科协组织队伍,有73名镇街科协“三长”,近5000名科普志愿者。他们常年活动在基层一线,服务“三农”,解难释疑,用科技知识帮助群众致富。

  ●荣昌区在相对集中的农家院落、城区相邻楼栋建立“小院讲堂”384个,涵盖209个行政村、42个社区,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科学普及的主阵地,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昌区科协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全区88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153个村(社区)全部通硬化公路,20万条农村水泥便民道通到农家院坝。

  ●2021年,荣昌区计划孵化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20个,开展活动8000余场,1500余名志愿者接受专业化培训,知灯、小喇叭等20多支志愿服务队和400余名骨干志愿者常态化参与乡村振兴、科学普及、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

  科技改革兴棠城,科学普及助发展。

  2020年9月,中国科协改革工作办公室明确,重庆市荣昌区科协为第二批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项目单位之一。

  接受任务后,荣昌区科协党组迅速行动,拟制了《关于地方科协深化改革工作试点实施意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切实做好深化科协改革工作,荣昌区委专题召开“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项目工作会议”,研究改革内容,明确改革任务,细化改革措施,为深化科协改革统一了思想。

  荣昌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改革办、区科协、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卫生健康委、荣昌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多部门参与的基层科协改革工作拉开了序幕。

  “小院讲堂”科普讲座红红火火

  荣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建的“小院讲堂”,着力点就在于“小而精”,按照“固定+流动”“线上+线下”方式灵活开设,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把城区楼院、农家小院作为“小院讲堂”的主阵地,将“小院讲堂”宣讲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田间地头、公园广场、建筑工地、工矿企业、外出农民务工地和小区业主微信群,通过“小院讲堂”搭起了同群众的“连心桥”。

  “小院讲堂”不仅是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的主阵地,也是科学普及、农技培训的好课堂。

  盘龙镇白鹤村村民孙贤春,靠种庄稼、搞养殖养活一大家子人。她总是闲不下来,盘算着“再找点活来干”,正在这时,镇“三长”黄成英告诉她:“村里的院坝农技培训开课啦,有兴趣可以去听听。”

  此后,孙贤春参加了一家夏布公司举办的刺绣知识培训。听了几次,她很有兴趣。“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学技术,还能赚钱。”孙贤春眼前一亮,机会来了。

  夏布公司提出,公司把原料送到村民家中,村民可在闲暇时候加工,按件计价。现在,孙贤春每天花上1个小时,做几个香包,一个月就能赚五六百元。

  “目前,全区有73名‘三长’、近5000名科普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他们是‘小院讲堂’的主要授课者。”荣昌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万中先介绍。荣昌区已建成具有科普宣传和农技培训性质的“小院讲堂”324个,实现了覆盖“区+镇街+村(社区)+小院”四级联动的志愿者网络,让科技服务“进村、入户、见人、走心”,搭起了群众致富的“科技桥”。

  科技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2020年10月23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在荣昌区科协调研基层科协改革工作时指出:“要持续夯实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用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提升科普产品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他对荣昌区“联建科普大团队,搭建科普大平台,开展科普大活动”和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给予了肯定。

  早在2019年,荣昌区整合全区各级部门资源,联系镇(街)、社区、学会、企业等形成合力,组成送科技送科普下乡服务队,广泛开展“科技三下乡”行动。

  2019年3月21日,邀请“动物育种与繁殖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肉牛现代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西南大学付树滨教授到远觉镇开展“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培训”,为该镇培训牛肉加工和肉牛养殖技术人员。

  2020年3月2日,荣昌区老科协副会长、养蜂专家、科技特派员戴荣国受邀为当地部分蜂农讲授了中蜂的科学饲养、蜜蜂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知识,随后还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耐心解答蜂农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2021年3月4日至31日,荣昌区老科协黄华庭(心内科专家)、王在峰(儿科专家)、谢元玖(中医专家)以及龙怀玉、刘德文等组成义诊专家团,到8个镇街开展义诊咨询服务。活动共接受健康咨询和就诊指导意见400余人,把脉、测量血压等800余次。

  2021年3月11日至31日,科技志愿者尹有利、汤中秋、周适、林英等16人组成科普宣传队伍,分批次到8个镇街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当地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农业、林业、水产、畜牧、气象、应急、法律法规等咨询服务。

  2021年,荣昌区科协在深化改革中,始终把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点来抓,坚持把科技服务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群众最需要的技术送到家门口,打开了群众致富门。

  “围绕我区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这一目标,立足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五大产业集群和创新资源,用好‘科普中国’和‘科创中国’平台,把科技服务引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上。”荣昌区科协副主席王增辉介绍。全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已建成生姜、蔬菜、肉兔、奶牛、白鹅等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5个,蜜蜂、中药材、柑橘等区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个。

  截至目前,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荣昌区共引进新品种22项,推广新技术30余项,开展技术指导200场次,培训农民1800人次。

  科技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简称一号文件)。意见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科协责无旁贷。为此,我们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深化科协改革工作的重点来抓,大力开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活动,把农村产业振兴、农村人才培养、乡村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工程等融合起来,让科技打通乡村振兴路。”万中先说。

  早在几年前,荣昌区就实施了乡村人才“虹吸”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工程等“四大工程”,促进乡村人才集聚和素质提升。

  2019年,清华大学首个“乡村振兴工作站”落地荣昌,让人才团队长期入驻。同时,合作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集聚畜牧专业人才近万人。

  清江镇河中村推行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了“水(农业灌溉用水)、电(小康电)、气(农村天然气管网)、路(户户通人行便道)、田(高标准农田)”五个全覆盖。产业以种植水稻和水果为主,有虎纹蛙、稻虾等循环产业面积500余亩,桂圆、枇杷等种植面积近千亩。

  而今,荣昌区“三长”、科技特派员、志愿者等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