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红军过雪山》局部图。 |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一路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后,被位于川康边界的夹金山挡住了去路。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开始向这座海拔4000多米、气候异常恶劣的大雪山挺进。195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30周年,画家艾中信创作出油画《红军过雪山》,用艺术手法再现了那一段壮举,把红军的英雄气概定格在了作品中。
历史
与命运抗争
在困境中大放异彩
红军过雪山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战斗需要。当时的红一方面军要北上只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从雪山以东走,要走这个地方,就意味着要发生许多战斗,会非常艰难;第二条路是从雪山以西走,从这条路走就会走得更远、更迂回;第三条路就是走雪山,这样从战略上来说,虽然危险,但实际上是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
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在师长陈光、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开始向夹金山挺进。在路途中,红军们互相搀扶,拼着全身的力气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有很多人冻僵在雪地里,长眠在皑皑白雪下,永远与雪山作伴。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终于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成功会师,总兵力达10万余人。懋功会师使红军的实力有了增强,士气也更加旺盛,同时也体现了战士们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画面
借鉴中国山水画
回顾历史的严峻
《红军过雪山》是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油画,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深刻表现了形式与主题的和谐统一。
画中的雪山即为夹金山,近前是一个雪坡,雪坡的下面,也就是画的左下角则是红军。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红军们迎着风雪正在往雪坡上爬,这就清楚交代了红军们来的目的。而雪坡的尽头则与前中段不太一样,在雪坡的尽头会看见冰谷,冰谷之后又是冰崖。整幅画以S形的曲线将红军穿越雪山的过程和艰难的程度,基本都表现了出来。
在设计这一组行军的人时,作者也融入了情节。比如,在画的左侧我们可以看到,马在面临困难时选择了停步不前,而前面的战士费尽了力气想把它牵着走;而画的中段,一位战士正在拉着另一位战士过一个冰缝。这些情节都说明了在当时爬雪山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这样的场景。
中国山水画讲究“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虽然《红军过雪山》是一幅油画,但其借鉴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些技法,画得十分高远。我们可以通过画面高远的设计来想象这幅画的高度,也就是说,画中的雪坡实际上还可能更深、更陡。在画面中,我们也能看到除夹金山之外更深远的很多座雪山,实际上,它们也都象征着红军战士们穿越的其他雪山。而该作品左侧,云端仿佛凝固在天空中,也与作品右侧的暴风雪起到了一个呼应的作用。
色调
天地一色
极致表现红军战斗意志
艾中信先生的作品在美术界被称为“艾家样”,他首创了一种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其特点是气势恢宏、画面壮观。
《红军过雪山》整个画面的色彩构成和在笔触的处理上,可以说是大刀阔斧、一气呵成,这在艺术创作上很难做到。该作品画面中天地苍茫一色,长云绝壁、雪境高寒,有强大的自然力势态,在辩证审美原则下,正好突出了长征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同时也将“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意与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正如毛主席所说,“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对全军战士精神上的鼓舞非常大,而长征精神也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一直作为激励全军的口号,就算时至今日,红军爬雪山的精神也依然具象,可谓一图胜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