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高龄院士 至今仍奋战在科研教学一线科技助力 让更多文物“延年益寿”
第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92岁高龄院士 至今仍奋战在科研教学一线
科技助力 让更多文物“延年益寿”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0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陈卉丽:
科技助力 让更多文物“延年益寿”

重庆科技报记者 肖咸秋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内,陈卉丽正在对造像进行维护。重庆日报记者 齐岚森 摄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文物,就会不由自主地盯着看它们有没有病害,如果有,又该要用什么方法来为它们‘治病’。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有点‘神经质’,但我知道,这是我的职业本能,我对文物始终保有敬畏之心。”

  说这段话的是被大家亲切称为“石刻御医”的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半路出家” 修复文物超二十载

  时间回到1995年,那时陈卉丽从四川广汉针织总厂调到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大足石刻研究院)担任文物讲解员。一年后,原本学习纺织工程专业的她,被安排从事不仅要有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化学等知识,还要熟悉石刻、色彩、髹漆、贴金等实用技术的文物修复工作。

  由于“半路出家”,性格要强的陈卉丽比别人更加努力。白天请教同事,晚上啃书本“恶补”,常年在办公桌前挑灯夜战,阅览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物保护材料学等相关知识,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时至今日,她参加工作三十余年,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已超二十载。

  不辱使命 带队完成千手观音修复

  她说:“文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做的是治本,而不是治标。”2008年,陈卉丽带领大足石刻修复团队参与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为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经历风雨侵蚀,与高温高湿气候抗争了800余年后,千手观音造像病害高达34种,830只手病症各不同,残缺达440处。面对高7.2米、宽12.5米,展开面积达到220平方米的观音造像,陈卉丽暗下决心,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此后,她独立完成千手观音造像80只手的石质本体、20件法器的修复,探索出“可拆卸式”修复方案,即按照另一侧相对应手的形态,给千手观音装上了一只可以拆卸的手,在保证造像艺术完整性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修复空间。

  科技助力 让文物和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项目主要成员之一,陈卉丽开创了石刻修复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模式和案例,将科技应用于文物修复。通过高清摄影,将观音像分为99个区域进行探查、标记病害;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留取千手观音造像真实现状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精准测量,再由计算机运算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进行虚拟修复;对石像进行X光探伤,发现隐藏在千手观音石质本体的裂痕和断层;通过红外热成像仪,探测岩体里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变化;通过硬度计检测千手观音石质加固的强度……就这样,千手观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病害都被完整记录下来,为文物修复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千手观音造像金光璀璨,这个“国宝中的国宝”能够恢复容颜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是陈卉丽最欣慰的事。

  “这只是一个节点,并非终点。”陈卉丽说。近年来,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传帮带”上,她写下了45万字专著《大足石刻保护探索与实践》,指导价值极高。陈卉丽时刻告诫新人:“文物修复,倾注的是时间和精力,更是情感和责任,要坚持对历史负责任的谨慎态度,保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和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让文物和文化传承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