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将至,重庆的7月,蛙语蝉鸣,稻香弥漫,这是我最喜欢的时节。犹记得中学时代,凡至此时,我便在傍晚时分,将电风扇开到最大档位,在一阵急速的热风中,囫囵喝下一碗凉粥,然后摇起一把蒲扇,半躺在长椅上,看着落日余晖,缠着外公讲故事。
外公是一名村支书,同时也是一名党员。放牛娃王二小、渣滓洞里求知若渴的小萝卜头、坚贞不屈的江姐……关于他们的那些革命故事最初的版本都是外公讲给我听的。在那个口口相传的年代,外公的故事充满了英雄色彩,对我的吸引力极大。每当讲完故事,外公还不忘对十二三岁的我说上一句:“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以后你要是参加工作,一定要时刻记得忠于国家,服务人民。”后来,我顺利考入了政法大学。大三那年,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中国,在余震时刻来袭的震中,一批批共产党员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让我深受感动。我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来,辅导员找我谈心,问我如何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时,我满脑子都是外公给我讲的那些革命先烈故事和地震中逆行的共产党员。
大学毕业后,我考进法院,被分配到乡下法庭工作。我怀揣着对法律的信仰走上岗位,却发现每天面对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纠纷。
有一次,一对50来岁的夫妻来到法庭离婚,在调解室争吵不休。由于双方不符合离婚条件,我将提前整理的法条向双方宣读,并准备详细向他们解释相关法律规定,但男方听了不到五分钟就打断我:“法官,你说的啥子哦,听都听不懂,换个人来哦。”庭长听说情况后,赶来“救场”,说方言讲故事,劝说双方换位思考,最后用一句“公不离婆,秤不离砣”让夫妻俩撤诉了。
明明讲的是相同的法条,为什么最后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甚至让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份工作。这时,庭长对我说:“法院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让矛盾得以化解,尽力让夫妻破镜重圆,让朋友握手言和,让邻里重归于好,即使做不到这样,也要尽量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让生活能够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庭长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辅导员问过的问题。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想,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急群众之所急,盼群众之所盼,要懂得如何与他们交流,如何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解决问题。
从那以后,我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辖区乡村的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方言俗语,再将“法语”转化成他们的语言,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乡亲们对我也多了肯定,少了质疑。
2015年,我再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成为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那时候我心里的激动与兴奋无以言表。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期间,一次小插曲的发生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成为正式党员的决心。
李婆婆和同村王婆婆干农活时发生口角,进而大打出手。王婆婆称被李婆婆伤到眼睛,立即坐车到城里检查,花去车费、门诊费100余元,要求李婆婆赔偿,接着两人再次发生口角。经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果后,王婆婆将李婆婆告上法庭。
开庭当天,我将庭审现场搬到村里,并组织双方庭前调解。调解中,我详细了解了事发当天的情况。原来是李婆婆毁了王婆婆的一棵树苗,王婆婆埋怨了两句,矛盾由此引发。此外,村民们还告诉我,两人之前关系很好,总是相互帮助,只是都很固执,要面子,认死理。
于是,我从邻里关系的感情出发,让她们多想想对方曾经给予自己的帮助,然后从情理方面引导她们换位思考,最后解释法律规定。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劝说,双方的矛盾终于随着李婆婆的道歉而彻底化解。王婆婆当场撤诉。
“妹儿,说了几个小时,吃点桑葚解解渴吧。”当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李婆婆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递给我一把刚刚从树上摘下的桑葚。“是啊,妹儿,要不是你,我们可能要变成仇人了,真的很感谢你。”王婆婆也跟着说。
“谢谢,我不渴。”我拒绝了她们的好意,看到她们和好如初,心里比吃了桑葚还甜。
这件事,更加让我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一名党员的终身课题。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2017年,我面对党旗,右手握拳,庄严宣誓,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郑重承诺。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