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 推动科技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支撑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09版:科技服务·区县
上一版 下一版  
南川 推动科技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支撑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川 推动科技创新 激发创造活力 支撑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金鸿纬生产车间。

    超群工业生产车间。

    铝器时代项目投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把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抓机遇,奋力先行,全面加快落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坚定不移

  推动科技创新有作为、有目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让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有着肥沃的土地、美丽的风光、发达交通的南川区,2020年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在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发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抢先掌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成立创新小组,相继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南川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的意见》等文件,在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实现南川作为。围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要求,体现“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重点在要素集聚、产业引领、科技服务、创新生态上着力;要准确把握主攻领域,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科技赋能、聚焦社会民生强化科技添彩、聚焦生态环保强化科技支撑;要准确把握任务抓手,着力在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把创建市级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主目标、主战场、主平台、主抓手、主任务,推动南川科技创新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到2023年,南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持续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引擎。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低于3%,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重庆市级专业研发机构及服务机构达到60家以上,科技孵化服务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以上,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达到20件以上,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科技创新在全市有鲜明特色,成为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基本建成重庆市科技创新前沿阵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

  坚定不移

  推动科技创新方向明确、行业广

  科技创新。什么是科技创新?指发明创造出更先进物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对社会、对人类进步有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的,并有着巨大潜力的核心价值观。南川区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明确、行业广。

  准确把握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要求,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准确把握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重要要求,在组织领导、发展路径、工作布局、投入保障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准确把握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要求,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技术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准确把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要求,积极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子,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准确把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加快破除科技创新体制性障碍,让各种科技资源有效聚集起来、创新主体充分活跃起来、创新引擎全速运转起来;准确把握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要求,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增强自身发展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焦“高”“新”定位,紧扣中医药、装配式建筑和汽车关键零部件、页岩气、环境友好型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特色,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加快布局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集群,打造重庆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政策高地。加强与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新区等国家、市级高新区的联动,推动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格局。

  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等教育集群园区,为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科研人才,夯实创新基础,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区。聚焦中医药、页岩气、装配式建筑等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发展需要,高标准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创建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围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农业和蓝莓等产业,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中药材、大树茶、方竹笋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引进培育一批优良农业种质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装备,突破一批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高效繁育、加工流通等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支持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探索工厂化育苗,推进种苗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坚定不移

  科技创新,工业经济持续领跑

  科技创新领域之广、行业之多,重点是工业、农业、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而工业更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南川区科技创新的全面实施,给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十三五”以来,南川工业发展形势大好,成果丰硕。

  南川工业园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工业提质总要求,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园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截至2020年底,入驻企业248户,投产企业197户,在建51户。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8.47%;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67.36亿元,同比增长8.86%。

  一是空间布局不断拓展。工业园区形成“一园四组团”布局,建成区域面积由7.9平方公里拓展至14平方公里。随着隆化大道的接通,南两高速公路的通车、渝湘高铁的动工,园区与城区之间形成“双拥”式环线交通,产城融合发展得到全面推动,园区也由“建园”向“建城”转变,工人实现“进厂”即“进城”。二是园区企业逐年递增。园区入驻企业由“十二五”末的110户增加到“十三五”的248户。“十三五”期间,先后签约项目160个,开工建设项目123个,建成投产项目97个,累计升规38家,完成工业投资249.49亿元,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32家,5亿~1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3家。三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园区从一业(铝产业)独大到多产业齐头发展,六大产业占比从“十二五”末0%~49.73%调整到6.40%~23.42%。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医药产值占比从2015年的10.74%、8.43%、3.82%提升至18.76%、21.78%、7.31%;页岩气产业从无到有,产值占比达16.30%。园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市级科技型企业94家,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家,有35家企业获得104项发明专利;建成公共服务平台9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3个,就业人数1.6万余人。四是企业保障着力优化。累计投入征拆资金30亿元,完成征迁面积2万余亩;投入13.64亿元,建成园区道路55.97公里。投入22.82亿元,建成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安置还建房43万平方米;投入0.9亿元,建成投用三组团污水处理厂。开工南平组团现代智能环保产业孵化中心、水江物流集散中心、绿色智慧产业培育中心项目,启动高铁新城建设。成立重庆园业售电有限公司、重庆祥泰燃气有限公司,大幅度降低部分入园企业用电用气成本。建成投用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组建“一对一”企业服务队伍,开展规范化服务。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常态化深入企业,实现企业服务无缝衔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今年,南川工业园区以科创为支撑引领,打造一流环境,坚持“创新、集群、智慧、绿色、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园区建成面积将达20平方公里以上,入驻企业超50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解决就业3万余人;力争打造1~2家主板上市企业,培育1~2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继续为南川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新动力。

  文/杨登平 图/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委会提供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