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亮(中)指导茶农提高烘焙技巧。(受访者供图) |
6月中旬,虽然采茶时节已过,但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曾亮依然活跃在重庆南川金佛山大树茶茶园——她和团队正在忙着制作大树茶。
曾亮现任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茶叶专委会秘书长、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农村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各级科研项目12项,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9项。
这几年,随着曾亮及团队参加了重庆市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项目后,她和团队队员时不时会到南川金佛山住几天,“我们的任务是依据科学的采茶、制茶流程,让南川大树茶实现品质提升。”
原来,在科技特派员走进金佛山之前,南川大树茶品质不高。德隆镇茶树村村主任邹小敏介绍,大树茶是乔木性茶,树龄在30年-100年之间,树高5米左右,一般树龄越大,茶叶口感就越温润。“以前我们不懂技术,茶叶不值钱,都是摘来熬油茶喝。”
为此,曾亮和队员们根据实际情况,联合企业一起,从采茶时间、采茶工艺、萎凋、炒青、揉捻等方面着手建立标准化技术链条。
曾亮和团队的具体工作是,找到表现良好的南川大树茶树,通过鲜叶摊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筛分—包装等技术流程,实现茶叶品质提升。目前,南川区大树茶良种繁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初见成效,形成了“南川大树茶生产”“南川大树茶加工”“南川野生大树茶扦插繁育”三套技术规范,为大树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按照这样的标准采收和制作,南川大树茶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如今茶叶可以卖出去了,价格也可观,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不少。”邹小敏说。
“借力古树茶产业发展,我家现种植古树茶70亩,今年仅鲜叶收入就有30万元。”南川区德隆镇茶树村一位茶农说。
此外,农户还在企业、专业合作社获取土地流转及务工收益,其中,茶树村贫困户受益率占80%。
邹小敏说,近年来,南川区对古树茶资源进行开发与保护,积极挖掘和培育古树茶文化及产业。根据规划,全区古树茶到2025年将形成2万亩种植规模。随着以后产业越做越大,茶农获益会越来越多。
眼下,曾亮和团队在加紧研究大树茶的适制性,看大树茶在不同工艺下的表现,找到让其实现最佳品质的茶类。今年,她和团队已将大树茶制出高山乌龙茶、黄茶等6大类茶叶。
“研究中我们发现南川大树茶有一种特有的香气。我和团队据此确定了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曾亮说,现在实验室已经投用,正在对干茶和新鲜茶叶进行检测分析,预计今年内可鉴定出使茶叶产生特有香气的物质及构成成分,这将有助于提高茶树品质和改造茶树品种基因,促进大树茶销售,助力村民实现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