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30万军民齐上阵 助力红军渡于都重庆秀山首届中国山银花节开幕洪崖洞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30万军民齐上阵 助力红军渡于都
重庆秀山首届中国山银花节开幕
洪崖洞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送别》:
30万军民齐上阵 助力红军渡于都

七七

    油画《送别》局部图。

  1933年秋,国民党调集10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现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历史

  数万群众助力红军夜渡于都河

  因为当时的于都是中央苏区的中心点,群众条件比较好,而且地形也很适合红军大部队转移,所以红军的长征出发地就选择在于都。然而,位于江西于都县境内的于都河(贡江)河水湍急,河面宽达600米,少数渡口又为国民党把控,数万红军要渡河只能依靠搭设浮桥。

  为了防止国民党空军来轰炸破坏,搭设浮桥只能在晚上进行。当时的于都群众集中了几百条船,下午5点以后就自行来帮助红军架设临时浮桥。第二天天亮前,大家又将浮桥拆除,以防被发现。

  30万群众守口如瓶,短短4天时间,使得中央红军在敌人毫无察觉情况下成功从八个渡口夜渡于都河。难怪当年周恩来总理听到此事后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画面

  三组主场景展现军民惜别情

  油画《送别》画面虽然展示的人数众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特别整齐,这是因为靳尚谊先生把众多的人物设计分成了至少三组送别的场景,分散了观众的注意点。

  第一组是“母送子”。一位母亲拍着儿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红军指挥员说:“把孩子交给你吧,他也一起去。”而红军指挥员看着孩子,像在回应:“你年龄还小,我们还会回来的。”从画面可以看出孩子年龄还小,这表达就是要将革命的火种留在于都。

  第二组是“妻送夫”。画家并没有正面展现妻子的形象,反而通过妻子微躬的背影、丈夫的微妙情绪来表现妻子对身为红军丈夫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组是“儿郎送红军”。小孩直接挽住红军战士的胳膊正在说话,让人能感到他跟红军战士十分亲密。

  除了这三组典型的送别形象之外,画面中还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人物面貌,远处决定留下来打游击的正在挥梭镖的赤卫队员,近处一位赤脚拎食物篮子的小女孩,使军民鱼水情谊进一步凸显。

  色调

  冷暗色彩反衬红军长征信心

  靳尚谊先生选择了一个黎明时阴雨潮湿的天气,以冷色调来进行描绘,奠定了画面的整体离别忧伤的情感基调。画面中的色彩轻重有序,层次多变:村妇衣服较饱和的蓝色,与红军身上饱和度较低的灰蓝色比衬;近处小姑娘服饰的蓝绿色,正好与“妻送夫”场景中的丈夫的军装颜色相搭。

  尽管油画《送别》整体色调略显冷暗,但是它成功展现出了军民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更反衬出红军长征的坚定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切。

  如今的于都河碧波荡漾,岸边树木苍翠,百花争艳,双帆造型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高耸河畔。近年来,于都县政府以红色旅游龙头项目建设为重点,努力把于都打造成重温红色文化、普及红色文化教育、传承长征精神的教育基地。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于都河畔,人们正追寻红色的记忆,重整行装再出发。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