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体中5.5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基因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第13版:科技生活·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探索人体中5.5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基因
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宝墩遗址发现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岳依桐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2020年至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宝墩时期的水稻田和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系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和有机质的房屋构件。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还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继几年前在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后,本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揭露了面积约600平方米的水稻田遗迹,共发现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1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

  “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形、双峰形和并排哑铃形三种。该地层中双峰形植硅体浓度高于10万粒/克,扇形植硅体浓度高于8万粒/克。“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被判定为水稻田。”

  据悉,考古人员已对该地层土壤进行系统采样,计划系统检测该地层各区域、上下相邻地层植物植硅体情况,旨在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层水稻植硅体类型、比例、浓度以及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的综合分析、土壤微形态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丰富证明该区域为水稻田遗迹的证据。

  从上个世纪晚期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在宝墩等八座成都史前城址群发现了竹(木)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型建筑遗存,却一直未能发现有机质的建筑构件的实物证据。

  唐淼介绍,此轮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唐淼表示,下一步,文物保护工作者将参与到竹片种属鉴定、保护等工作中,通过多学科方法,进一步探索成都平原宝墩时期的人地关系及人类居住模式。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