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新增一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天气谚语真能预报天气吗沙坪坝区科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江津区工程师协会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调研巫山县科协党支部参观李季达烈士事迹展重庆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提升工作座谈会
第10版:科技服务·科普
上一版 下一版  
渝中区新增一处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天气谚语真能预报天气吗
沙坪坝区科协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
江津区工程师协会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调研
巫山县科协党支部参观李季达烈士事迹展
重庆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中心城区防洪能力提升工作座谈会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6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中国

天气谚语真能预报天气吗

孙茜

  “不怕云彩顺风流,就怕云彩乱碰头。”这则谚语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但并不是所有天气谚语都是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谚语的地域局限性也不断显现,其准确度已经无法与现代的气象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相比。那么,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天气谚语还有用吗?

  天气的复杂性和谚语的局限性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也可表述为“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或“朝出红云落晚雨,晚出红云晒崩天”。这些有关“霞”的谚语,是古人观天象得知天气情况的例证。通过观察云朵和天空颜色的变化就能够判断天气,背后的原理是在西风带系统下,降雨天气系统自西向东移动的情形。朝霞,一般意味着西边有降雨天气系统移近,晚霞,则是降雨天气系统已移出本地去到东边,降雨结束即将放晴,但这种经验在东风带系统影响下就可能完全逆转。

  “日暮胭脂红,无雨也有风”,则指的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因此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我们所看到的太阳颜色呈胭脂红。由于大气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尘埃等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晚霞行千里”与“日暮胭脂红”表示的是截然相反的天气现象,但是它们的呈现形态却极为相似,大众很难只靠表象就作出准确判断。这恰恰反映了天气的复杂性和谚语的局限性:谚语离开其所在语境特别是所针对的环境,所涵盖的意义就完全不同。

  “朝出晒杀,暮出濯杀”,这则谚语常被想当然地理解为云霞。这句谚语来源于《田家五行》中的“草屋久雨,菌生其上,朝出晴,暮出雨,谚云:朝出晒杀,暮出濯杀”。它体现的是菌类的“智慧感知”,即:早晨长出来,预示晴天;晚上长出来,预示雨天。“谚语往往具有语句之外的局限性,当其流传超出原本既定俗成的区域时,就出现了超范围使用的状况,这会让很多谚语力所不能及。”中央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说。

  有关天气的谚语也可能只是误读

  重度雾霾之下,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调侃雾霾的话语,比如流行网络语“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十面‘霾’伏”等。这些“类谚语”,没有古代天气谚语押韵、对仗,但同样是用朴素、简单的词句,表达人们对天气的感受。

  每到夏天,总会有那么几条有关温度的“类谚语”,如“引擎盖上煎鸡蛋”,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此时,人们总会问气象预报真的准确吗?

  张涛表示:“气温和温度是两个概念,气温的测量是在不能被太阳直接晒到的百叶箱中进行,天气预报播报的是基于此测量出来的基准气温,而温度却是人另外一种感受。”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实际上是红外线热辐射的积累,而非实际气温。人体跟土壤、水泥等材料一样,接受的热辐射在身上积累,皮肤温度就会高过平时呆在阴凉处的体温。因此,大家感知的“气温”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千差万别,只能说是你以为温度这么高,其实只是你自己所处的环境温度高。但基准温度是另外一回事,对于气象预报来说,必须报的是基准温度。

  天气谚语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

  “春风踏脚报”告诉人们春季天气多变,时效只在眨眼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雷,十里不一样的雨”,体现出人们对天气空间尺度的认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体现了不同气候区的物候差异规律等。天气谚语是因为人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气象习性,了解作物与气候的适应性等的过程而产生的。这些源自生活的天气谚语,记录下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谚语在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韵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应该注意到天气谚语有局限性,会导致认知偏差,也间接成为谣言的“温床”。这些事实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普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谚语概括性不足的地方,并且多加引导,让大众辩证看待谚语,科学利用谚语,同时也创作出更新颖更科学的天气谚语。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