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带着十一岁的侄女回老家探亲。侄女明年小学毕业,一路上我关切询问她的学习成绩。突然,侄女转过头来问我,姑姑,你小时候梦想自己长大后能当什么呢?侄女在我心中,还是个孩子,于是我当成玩笑敷衍说,想成为一名人民法官。
“哇,那你不是梦想成真了,真羡慕你。”侄女投来艳羡的目光。看着侄女满脸的崇拜,我问了一句:“你呢?”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侄女自豪地回答我。“姑姑,你知道为什么吗?”我还未来得及回答,侄女继续说道:“医生可以治好很多病,让别人不难受。”
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当法官的初衷,是因为看到电视里的法官坚持公正为民,在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职责的同时化身社会公平正义使者,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可自从进入法院被分配到派出法庭的第一天起,我就了解到基层法官的工作生活离电视情节有多么遥远。每天被离婚、赡养、打架等纠纷缠身,家长里短的矛盾通常发生在亲人、朋友、邻居之间。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基层法官通常不会一锤定音,而是通过一次次地走访,苦口婆心地调解,让他们重归于好。
记得当书记员的时候,庭里一名经验丰富的审判员曾经跟我说过,法官好比医生,医生治疗病人的生理疾病,我们治疗当事人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就容易钻牛角尖。大道理他们不是不懂,只是自己变成当事人后,做到远比说到更难。我们需要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当事人的难处和想法,耐心解释法律规定,慢慢疏导他们心理问题,即使案件不能调解成功,至少我们能普及法律知识,判决时也会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一起案件的成功调解或者判决后获得胜败皆服的效果,可让人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也让我们在法官这条路上勇往直前。但不是所有案件都如此,没多久,庭长分给我一起涉案标的20多万元的劳务合同纠纷,双方矛盾十分尖锐。20万元对于一个小城镇的家庭来说,可谓数额巨大,家庭因此而濒临崩溃,原告多次找我诉苦。我多次组织双方调解,也多次详细解释关于此案的法律规定,可原告始终咬定诉讼请求,毫不松口。判决结果下来后,原告一直赖在我办公室,扬言与我同吃同睡。努力化解矛盾最后却换来当事人的抱怨和不理解,这让我心里至今都非常委屈。
此刻,侄女简单的一句话却重重敲醒了我,作为一名法律人,从接触法律开始,便对法律产生敬畏和信仰,依法办案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引导群众走上知法、懂法、守法的道路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做出最大的努力,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积极培育法律文化,让法律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开花。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对每位当事人的态度,对每起案件的认真程度。人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法官能够让人民群众在每件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想我们依法治国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