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 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建功新时代
第09版: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正青春 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建功新时代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青春 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建功新时代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5月15日,重医附属口腔医院,郑雷蕾正在为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

    郑雷蕾,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院士,美国Tufts牙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现任重医附属口腔医院(北部院区)正畸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重庆市医学科研重点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庆日报记者 崔力 摄

    5月14日,重庆高新区联合微电子中心,郭进(左一)在硅基光电子实验室指导技术人员测试硅光芯片。

    郭进,2008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加入中国电科38所后,带领团队相继开展片内光互连、硅基微波光子芯片、生物传感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发项目,成为国内硅光领域重要的研究力量。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建成了国际主流、国内领先的硅基光电子8英寸特色工艺平台,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个省部级重大项目。

    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摄

    5月17日,在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零壹空间,马超正在火箭智能总装制造基地查看火箭状态。

    马超,全国宇航标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局航天运输及动力技术专家组专家。于2015年联合创立国内第一家自主掌握火箭发动机、一体化综控机等关键单机技术的民营火箭公司,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型民营商业火箭,并成功完成了三次商业发射任务,多项产品和技术参与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

    重庆日报记者 张锦辉 摄

    5月14日,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动力电池实验室,胡晓松在实验室工作。

    胡晓松,教授,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IET会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担任多个国际知名SCI期刊的副主编及编委。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控制与优化、动力电池/超级电容管理、车网互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摄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们有的正在从事芯片研发,致力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问题,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庆贡献;

  他们有的正在从事高端数控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智能制造的研发,致力于加强产业技术供给,助力重庆建设产业创新前沿高地;

  他们有的正在从事组织修复生物材料、口腔医学组织工程等研究,致力于用科技创新服务人民生命健康,让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成果。

  ……

  今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在重庆的创新热土上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让全社会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提供脱颖而出的舞台,因为他们是重庆科技创新主力军。

  5月1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聚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科学发展规律证明,赢得青年才能赢得科学的未来。

  当前,重庆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天下英才聚渝州,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了这群实干有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重庆科技创新未来可期,必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