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双翼(左)在和团队成员讨论产品。(受访者供图) |
 |
冯文学(左一)指导技术人员做产品检测。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摄 |
5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
作为重庆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平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其正式挂牌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科学城的建设进入新阶段。
自去年9月全面启动建设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要素正加速聚集。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这座“未来之城”不仅对本土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吸引了不少“孔雀西南飞”,参与科学城建设。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两名科研工作者,听他们讲述助力科学城发展建设的故事。
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双翼:
“这里政策好、发展空间大,团队有干劲”
5月22日在广州、23日在杭州……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刘双翼常常天南地北出差。
“忙不过来,产品早早就被预订一空。”身为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双翼说,公司研发生产的超级电容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销往全国,还出口欧美国家。
超级电容器能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充放电,并可循环运行百万次以上,应用于智能仪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风电和太阳能等领域,不仅节省能源,还安全环保。
刘双翼是东北人,香港大学博士毕业,曾在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能量研究院工作。
2015年,刘双翼到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工作。2017年,重庆高新区看好刘双翼的超级电容器项目前景,与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孵化该项目。刘双翼带着项目落户高新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对产品进行二次技术开发。
“2017年公司成立时,只有10多个人。”刘双翼告诉记者,现在团队已发展到100多人,“大家都看好科学城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平台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这里发展空间大。”
“我经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休息日,整个团队干劲也很大。”刘双翼表示,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深入推进,更多高端人才、创新要素、上下游企业会在此汇聚,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事实上,自去年9月西部(重庆)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各类科研大平台、大装置和产业创新项目落地按下“快进键”,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今年3月,科学城还发布“金凤凰”系列政策,针对人才、创新、产业、金融四个领域推出支持措施,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已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000余名。
瑞希(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文学:
“把技术落地重庆,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以多肽自组装生物材料为基础研发出的人造皮肤具有透气性且近乎不可见,将它用在面部,能将伤疤、皱纹遮盖,不怕水淋、出汗,也不影响用药、化妆。这样的科技产品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使用的“易容术”。
这是瑞希(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产品,主要应用于创伤、烧伤、烫伤的病患救治,可极大地提升治愈效率,减轻患者痛苦。
“瑞希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因为公司创始人都是重庆人,大家就想把公司的技术在重庆落地,助推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瑞希生物创始人冯文学是重庆垫江人,毕业于西南大学。
“公司在2018年入驻重庆高新区重庆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并获得50万元种子基金支持。”冯文学称,高新区对他们企业在场地、资金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冯文学介绍,最初,团队项目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重庆高新杯重创大赛落户重庆高新区。如今,公司科研团队集合了从材料筛选、设计、药物制剂等新药研发的全链条人才。核心团队由多名生物材料和制药领域的海归博士后组成,包含3名药监局标准专家库专家、5名副高及以上教授。
此外,公司还吸纳了一批毕业于复旦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组成青年专家团队,为公司在临床研究与应用环节提供有力智力支持。成立仅两年,瑞希生物便完成技术成果储备40余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1项。
“大健康产业是科学城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冯文学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在新型生物纳米材料、药物超缓控释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数据显示,自去年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引进高端先进创新要素资源,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科学城为企业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创造良好条件,2020年,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了42%。
数读>>>
截至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9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市级以上研发(科技服务)机构增至278个
已建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资源和创新平台集群初具规模
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3000余名
数据来源:重庆高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