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第04版:科技新闻·解读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匡丽娜 申晓佳

    5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摄

  核心提示

  5月17日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全会决议。全会召开对重庆有何影响?重庆如何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5月18日,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此次全会精神进行了全面权威解读。

  创新资源如何更好集聚?

  充分发挥引进创新资源带动作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近年来,重庆盯紧抓牢大数据智能化主方向,出台并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筑巢引凤、近悦远来,资源集聚成效明显。”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对我市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相关情况,以及下一步部署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

  许洪斌说,我市已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91家,其中:高校45家、科研院所25家、大企业研究机构19家、顶尖科学家团队2个。

  建设了一批科研平台,其中:研发机构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孵化了科技型企业71家。

  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其中:院士团队14个、国家级人才69名、海外人才188名。

  开展了一批项目攻关,研发项目547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0项,获自主知识产权232项。

  “针对全会提出的‘加快集聚用好创新力量’,重庆将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充分发挥引进创新资源的带动作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许洪斌称,首先是形成空间集聚的优势。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突出科学主题、聚焦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两江协同创新区突出技术创新主题、重点建设产业创新高地,联手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形成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

  其次是形成科技为产业赋能的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下一步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补链成群、强强联合,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产生转化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用融通创新的新动能,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三,形成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下一步将落实好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一事一议”的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引进资源,扩大开放合作,围绕“四个面向”,打造一批“重庆实验室”,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长江模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整合、提升、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轻金属、工业大数据、病理学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创新基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庆贡献。

  财政金融如何发挥促进作用?

  重庆“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研发经费1200亿元

  《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下称:《政策》)是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的主要成果之一。发布会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封毅对《政策》亮点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通过财税金融政策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新增投入1200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十四五”末将达到2.5%。

  封毅介绍,《政策》共30条,可归纳为4个关键词:加力、提效、精准、撬动。

  加力,指加大三方投入,备足科研粮草。科技创新投入,政府是引导、企业是主体、金融是支撑,围绕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今年起,市级财政在5年内,每年新增10亿元投入,预计5年共带动区县新增财政投入150亿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000亿元。

  提效,就是实施绩效管理,让钱花得更值。《政策》明确奖补分类施策,前补助类更注重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后补助类更强调绩效结果的运用。企业创新方面,今后的补助直接与企业的研发费用挂钩,企业无需另行申报项目,直接按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研发投入越多政府的补助就越多。

  精准,则是集中财力攻关,推进重点突破。《政策》紧扣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卡脖子”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实施资金与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配置。项目方面,5年内将实施10个左右重大项目,单个项目的最高支持额度可达3亿元。基地方面,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进培育高端研发机构等。人才方面,对急需的顶尖人才及团队,量身定制“一人一团一策”,让科研人员安心做研究。

  撬动,就是用好财政杠杆,破解融资难题。《政策》注重财政金融联动,通过组建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专注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孵化培育科创企业。通过风险补偿、再贴现、债券融资、上市挂牌奖补等金融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放,让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科技企业。

  服务措施如何保障?

  实施20条举措解科技工作者后顾之忧

  “重庆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共20条举措,旨在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有‘成就感’又有‘获得感’,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功立业。”发布会上,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合清围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介绍了有关情况。

  一方面市科协将用心用情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着力精准聚焦科技工作者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尽力为科技工作者解除后顾之忧。

  例如,在生活上,提出“解决好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看病就医问题”。比如,为高层次人才筹集公寓1万套,为青年人才筹集保障性住房、公租房6万套,定向配租。在工作上,提出“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优化出入境服务、优化法律服务、优化休假疗养服务”。同时,还提出“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主动联系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另一方面,聚识聚智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着力打通一些制约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关键堵点,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加油”,让他们能够凝神创新、聚力发展。

  例如,在学习教育上,提出“举办科技英才专题研修班”。在创新创造上,提出“动态发布科技创新需求、成立科技创新投资平台和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在成长成才上,提出“实施重庆科技人才启明星专项、支持科技工作者申报表彰奖励”。在放权松绑上,提出“全面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在平台搭建上,提出“支持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支持一流科技社团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在氛围营造方面,提出“讲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故事”。

  为确保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市科协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督办落实台账,健全宣传引导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实事办到科技工作者的心头上。

  西部(重庆)科学城平台优势如何发挥?

  谋划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

  重庆将如何利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平台优势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发布会上,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肖庆华介绍,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聚焦科学主题,秉承科学精神,着力“铸魂”“建城”“搭台”“筑巢”“引凤”,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

  具体而言,在推动高校深度参与科学城建设方面,将深入推动科学城和大学城融合发展,统筹用好科学城综合资源和大学城科教资源,共同论证筛选重庆大学科学研究中心等重点合作项目50个,已签约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项目27个,其中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已投入使用。

  下一步将用好校地合作会议制度,加快推动校地合作项目,支持引导高校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建设交叉研究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在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将着力增强科学城基础性研究的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目前,我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已完成征地及清表工作,预计下半年将开工建设;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运;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已完成事业单位注册,一期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投运。

  在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方面,将围绕智能科技、低碳科技、生命科技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加大高水平科研院所引育力度,加速建设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目前,科学城已集聚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78个。同时,正在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探索原创性课题研究长期支持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全方位服务体系,助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