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出台的主要政策和办法有哪些?
答: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07〕15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40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国函〔2014〕126号)、《“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6〕61号)、《“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6〕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环气候〔2020〕57号)、《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纳入 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国环规气候〔2020〕3号)、《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1〕4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
问:我国各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现状如何?
答:截至2020年12月,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等 9 省(区、市)都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我国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碳达峰目标。
问: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答: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0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下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