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永忠(右一)讨论诊疗方案。受访者供图 |
4月26日,周一,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教授坐诊的时间。即使再忙,他也会出现在肺癌特需门诊。
对他来说,救治更多肿瘤患者,是他的职业理想。多年来,吴永忠不断打破诊疗壁垒,力争让每位患者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充分尊重患者
帮他们树立信心
26日早上8点,医院候诊区已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和陪同家属。
来自璧山区的陈丽(化名)也坐在人群中。在她身边,是罹患肺癌的母亲。
在诊室里,吴永忠还未开口向患者分析病情,患者就被家属“劝”了出去。
这样的场景,他已遇到过很多次。每当此时,吴永忠总要想办法解决一个医疗技术之外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尊重患者,让患者充分享有知情权?
沉思片刻后,吴永忠开口道:“你母亲现在一个人在外面胡思乱想,很无助。大部分患者一开始确实不能接受自己的病情,但我们会反复给患者做思想工作,帮他们树立信心。只有患者从心底接受了现实,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从医30余年,吴永忠接触了成千上万名肿瘤患者,他了解患者的煎熬,更了解患者的需求。
1990年,吴永忠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留校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的医生。多年来他深耕肿瘤领域,致力于肿瘤基础和临床相结合的研究、诊疗新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先后在“基因工程抗体肿瘤放射免疫显像”“精确放疗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临床转化,其成果惠及千千万万患者。
打破诊疗壁垒
让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
如何让肿瘤患者得到规范化、精准化的治疗?吴永忠的答案是:必须打破科室之间的诊疗壁垒。
2006年,吴永忠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调入重庆市肿瘤医院(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副院长。
刚到医院不久,吴永忠就提出要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并在全国率先推行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
“癌症是全身系统的疾病,应该由外科、内科、放射治疗科等专家一起进行讨论,寻找最优治疗方案。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诊疗行为,治疗效果就会相差甚远。”吴永忠说。
于是,每个周二下午,肿瘤医院胸外科、肿瘤放疗科等10余个科室的专家们,便会聚在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如今,肿瘤医院不仅建立了肺癌等16大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体系,还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多学科团队,全院恶性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率达到90%。
构建“一网一链”
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吴永忠深知,偏远地区患者看病不易、基层医疗机构肿瘤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他一直希望能够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肿瘤诊疗,为重庆及周边区域的肿瘤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5年5月,在他的带领下,该院启动“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建设工作;2016年,吴永忠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重庆市“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一网”即构建市级—区域级—区县级的肿瘤防治网络;“一链”即建立涵盖肿瘤科普宣传、早期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诊疗服务链。
在“一网一链”建设过程中,肿瘤医院一直无偿为基层医院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帮助其进行肿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在各基地医院和分院院长、肿瘤科主任参加的季度联席会上,吴永忠总是不停询问大家。
截至目前,重庆已建立起10家肿瘤分院、24家肿瘤规范化基地、66家肿瘤协作单位,“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在重庆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