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还记得白菜、萝卜、马铃薯“老三样”过冬的日子?多少人还记得冬储大白菜上市时排队抢购的场景?短短几十年中,中国人的蔬菜供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餐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的背后,是遍布南北的蔬菜大棚、日新月异的蔬菜育种和种植技术。日前,中国农科院发布“十三五”时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状况。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亿亩左右,平均年产值2万亿元人民币,年产量超过7亿吨。
年产7亿吨 满足自销外销
近日,重庆市秀山县云隘村6000多亩彩椒大棚正在采收,每天可以采收7.5万公斤以上,这些彩椒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成都、贵阳等,几乎覆盖中国大部分区域,同时还有部分出口国外。
云隘村村委书记、村里合作社负责人李新生介绍,大棚里的彩椒是越冬蔬菜,上一年八九月定植。11月中下旬上市,收获期可以持续到次年6月底,仅鲜菜的供应时间就超过半年。
在重庆,这样的合作社还有很多,他们种植着不同的蔬菜品种,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大量的蔬菜供应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为3.1亿亩,总产量为7.21亿吨,亩产为2.3吨,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其中,设施蔬菜产业产值超过0.98万亿元。
超过7亿吨的蔬菜供给量,满足了全国14亿人365天中的蔬菜需求。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市场供求平稳,蔬菜批发价年平均每公斤为4.31元,比“十二五”期间的3.72元高0.59元,增长15.9%。蔬菜种植布局更加优化,冷凉蔬菜生产加快发展,夏秋季蔬菜供应增长,实现了全年无淡季供应。
与此同时,中国蔬菜还出口多国,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0%。“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进口量年平均37.2万吨,进口额年平均7.2亿美元,蔬菜出口量年平均1098.3万吨,出口额年平均152.4亿元,贸易顺差145.2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了近50%。
增长的不仅是数量 还有品种
“蔬菜产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满足了周年供应的需求,”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介绍,“以前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过季就没有了,现在一年四季,想吃任何菜都可以买到,哪怕在黑龙江最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南方的新鲜蔬菜。”
几十年中,我国蔬菜产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笔者在重庆一家果蔬超市的蔬菜区看到,这里不仅有产自本地的小油菜、菠菜等,也有来自北方的芹菜、芋头等。
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种植的蔬菜品种超过7000个,而且,这些蔬菜的生产,已经不局限于原产地,南菜北种、北菜南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设施农业的发展,为蔬菜生产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在发展背后,蔬菜产业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以育种为例,我国蔬菜育种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品种自助率已经达到87%以上,每年都有更多的新品种育成。张友军表示,“十三五”时期,仅中国农科院就育成了超过200个新品种,推广总面积超过1亿亩,当前,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等常规蔬菜,基本上都是国产品种。
蔬菜育种的四次进化
从“老三样”到数千个品种,从只能吃应季蔬菜,到周年不间断供应,张友军介绍,这和产量、品种、技术都有关系。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蔬菜的育种,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张友军介绍,“第一个阶段,是从常规育种转向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在品种上更具有优势,其具有更好的性状。第二个阶段,主要关注产量的提升,提高蔬菜的供应量。第三个阶段,主要关注抗性的提升,尤其是抗虫、抗病的性状,这为减少农药投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个阶段,则关注综合性状的提升,包括抗病、抗逆、高产、高质量等。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我们日常所见到的蔬菜,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们的外观、品质、产量、抗逆性都非常好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买到的蔬菜,品相、质量正在变得更好、更高。而对于种植者来说,种植的品种、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李新生介绍,他们村从1993年开始,不再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改种大棚蔬菜,20多年中,种植技术一直在更新。“最开始就是那种很普通的大棚,一个棚三四亩,种黄瓜,后来我们改种彩椒,大棚也越来越高科技,现在的大棚一个就有20亩左右,种植面积10亩左右,一个棚可以种2万~3万棵彩椒,一棵一年可以产8斤左右。”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