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白水映蓝天,野老扶犁牛向前。”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有利时机,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对于重庆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至关重要。在重庆农业大区——合川区的田野乡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一幅幅春意盎然的乡村春耕景画,点缀着山山水水。
新技术让种子“对号入座”
春耕时节,在重庆合川区隆兴镇安乐村,一场水稻育插秧创新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吸引了不少农民围观。
“这项技术叫‘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名字听起来拗口,但操作起来其实简单。”一手拿稻种、一手做演示,现场技术负责人,也是合川万众行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的赖成红对大伙儿说,秧盘里分成一个个小格子,种子“对号入座”,既方便移栽的时候机插秧,而且每亩地还能节约0.25公斤到0.5公斤种子……
64岁的村民任佑颜听得仔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赖成红说,以前农民自己手工插秧,一天最多一两亩,而用了这项新技术搞机插秧,一天能插四五十亩。
“这话可说到我心里去了。”任佑颜说,“种地辛苦,还没啥赚头。如今有专业的人带着新技术种地,成本低效率还更高,我愿意拿出家里7亩地交给他们种。”
测土施肥 节本增效
在合川,万众行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由5个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而成的,通过集中农机装备和技术人才,不仅推广水稻先进种植技术,更能提供机耕、机收、无人机飞播、飞防,甚至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几乎涵盖水稻生产全过程。联合社既流转农民土地搞规模经营,更当起了“田保姆”,为农民代耕代种。
“种地是门大学问。光是测土配方施肥这一项,如果使用得当,节本增效的空间就不小。”在联合社里,精耕农业合作社专门负责作物施肥,其负责人胡毅就是有20多年经验的土壤专家。
最近在合川区钱塘镇大油村,胡毅在手机上点开区农业部门开发的施肥系统,忙着在村里做水稻配方施肥的方案。“在水稻稻种直播前,需要施40公斤复合肥;在灌浆期要及时施叶面肥……”胡毅说,他们计划亩产600公斤,就要根据种植品种,制定合理的肥料用量和使用时间表。通过科学规划,肥料用量起码能比散户节省10%以上。
“不少农民种地,看似有几十年的老经验,但其实对土壤肥力、需肥特性不是很了解。”胡毅说,但联合社种地就更加精细。在合川,一块地种两季,微量元素配方就要定制化。种水稻要加入硅和锌等微量元素,让水稻能抗倒伏;种油菜就要加硼,提高结实率,在精细中尽量挖掘利润空间。
五社拾“柴”火焰高
联合社种地,还得从效率上增收。这段时间,联合社里的坤飞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10多台无人机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我们无人机不受丘陵地形的限制,提前程序预设,能够全自主精准播种,一台无人机一天播种面积在100亩以上。”合作社负责人杨眉说,靠着无人机,一亩地的劳力成本就能节省一两百元。
一个农民“五社”帮,种地产粮更高效。5个合作社各展所长,逐渐在合川农村打响了品牌。“靠着高效种地,联合社全程水稻托管,向农民承诺亩产千斤干谷,而且自己还有利润可挣。去年联合社全程托管面积是3200多亩,今年要突破1万亩,服务全区16个行政村4000多户农民。”赖成红说。
赖成红告诉记者,通过提供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联合社逐步占领规模种粮的市场,散户农民也从繁重体力活中“解脱”出来,双方各有所得,市场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