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辑:“骨道艰辛 脊精于勤”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罗小辑:“骨道艰辛 脊精于勤”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4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巡礼

罗小辑:“骨道艰辛 脊精于勤”

本报记者 肖咸秋

    人物介绍

    罗小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成员,中国政府医疗队专家,世界脊柱内固定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荣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重庆市人社局颁发的个人二等功,重庆市医学中青年高端后备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持国家级科学研究课题3项,省部级、厅级课题4项,并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英文论文30篇。曾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作主题发言,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历史上取得零的突破。

    罗小辑率领中国第一支救援队到达尼泊尔灾区现场。

    罗小辑为尼泊尔地震伤员制定治疗方案。

    罗小辑在巴巴多斯伊丽莎白女王医院,为四肢瘫痪病人做手术。

    罗小辑(左二)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进入重医时,一片繁忙的景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每天可接诊的病人达上千。这里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医学权威,罗小辑也是其中之一。1977年出生的罗小辑,来自四川达州,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罗小辑每天与“骨头”相伴,现任重医附一院骨科副主任。目前罗小辑工作集中于脊柱外科领域,擅长脊柱外科疑难疾病的治疗,曾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NASS)作主题发言。见到罗小辑时他刚完成一台手术,正坐在椅子上休息,周围是一摞摞的病例和层层叠叠的医学书籍,墙上挂着两张证书,一个来自巴巴多斯政府,一个来自华盛顿大学。

  熬过艰难岁月磨炼成才

  当被问到,如何形容从医之路时,罗小辑用“骨道艰辛,脊精于勤”这八个字来形容在医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好医生不是天生的,好医生都是从病例堆里“爬”出来的,成为一名医生不容易,要成为一名主任医师更不容易,当他们30岁的时候,选择其他行业的同学,可能已经成家立业了,而他们往往还是一穷二白的医学生。常年如一日的面对大量病例,据统计,一般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每天大概有4~6台手术,平均每台手术2个小时,也就是8~12个小时的工作时长。罗小辑告诉记者,在当住院医生那两年,是对他磨炼最多的两年,工作时间不是“996”,而是“007”,吃喝拉撒睡都在医院。每天精神高度紧张,随时随地都要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而每一位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孤寂的时光,这段经历虽苦,但却让罗小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用专业击破质疑 用大爱温暖人心

  在2015年4月25日这一天,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5月6日,罗小辑率领着中国政府第一支救援队到达了灾区现场。到达现场之后,看着满目的疮痍,当地的群众“以天为帐,以地为床”的场景,面对语言沟通障碍,政府和军方不信任的困境。在18天的救援时间里,通过20多台手术,罗小辑以专业的技术,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尼方的肯定和尊重。他和队员们采用多学科协同会诊,共同制订治疗方案,保证了战地医院零死亡,可谓是不辱使命。

  在战争年代,英勇无畏、流血牺牲的是英雄,而在和平年代,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就是时代的英雄。2016年的春节没过多久,罗小辑又踏上了去巴巴多斯援外的征途。巴巴多斯是一个发达国家,援外的医生也大多来自英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刚开始过去的时候,我们的医生并不受待见,甚至还要求我们提供美国认证的医师资格证才能上台做手术。”罗小辑说道,“只要出了国门,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国家。”在7个月的时间里,罗小辑所在的首批援巴巴多斯医疗队,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取得了巴巴多斯人民的信任,助力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出色完成了国家交代的任务。医疗队先后实施了7例该国、该院历史上不同领域的首例手术。其中包括罗小辑完成的一台高难度的颈椎肿瘤切除手术,这个手术要横跨颈部两个椎体,暴露椎动脉,在坚硬的骨组织结构中切除肿瘤,还不能伤及极其脆弱的神经和血管组织,难度很大。罗小辑说:“在咱们国内,这也属于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这个手术,创下了巴巴多斯医疗史上的“第一”,同时也是全重庆“第一”,更是中国医生递给巴巴多斯人民的一张漂亮的中国名片。

  做手术、带学生,中国医生的实力在一台台手术中、一次次护理中、一堂堂培训中不断展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能把先进的技术留下来,能提升医疗队。也正如罗小辑所愿,在此之后,巴巴多斯的医学生争先恐后地到重医实习。

  罗小辑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世界展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生”风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不仅如此,在业余时间,罗小辑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如白求恩基金会、全国巡回义诊等。罗小辑相信爱心会传递延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投入到公益中来。

  以成就感作前进的驱动力

  作为一名骨科教授,作为骨科领域的领军人才,是什么支撑着他一步一步走上科研之路的的呢?很多人都说,兴趣是坚持科研之路的第一驱动力。而在罗小辑的心中,兴趣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真正的驱动力是成就感。除了能治病救人,他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要做点什么,只要能为本行业领域做一些事,他就觉得非常有意义。

  在科研之路上,罗小辑始终保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干劲,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拼劲,保持敢为人先、开拓创业的闯劲。从业至今,他做过的手术不计其数,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英文论文30篇,不仅仅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罗小辑也有所涉猎,拓宽知识面。

  目前,罗小辑团队在进行成骨方面(组织生长发育)、骨肿瘤、生物替代材料方面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陶瓷材料,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活性,它就是被称为粉体界的“骨科医生”。和传统的羟基磷灰石支架相比,纳米羟基磷灰石更有均匀一致的结构,以及互为交通的多孔隙,并且在人体内逐步降解的同时又可引起细胞对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已将一种名叫纳米羟基磷灰石的材料运用到了临床,预计5年后就可以推向市场。一旦推向市场,这项研究将极大缩短人体骨折的愈合时间,让患者少受病痛之苦。在罗小辑的心中,科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成果。

  交叉学习 相互帮助

  “如今科技人才已然年轻化,时代在变,从前我们仰视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平视了。”罗小辑说。科技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强大的体现。进入协会后,他发现天下学问都是触类旁通的,现在各专业各学科还比较封闭,正好借用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这个平台,可以多组织一些多学科交叉交流会,科研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互帮互助,一起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政协委员的罗小辑,在今年两会之际,他提出了通过智慧医院的建设,让医疗信息数据平台开放,借助信息化技术,推进智能化诊断以及远程诊疗——让基本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减少公共医疗资源浪费的提案。在采访的最后,罗小辑送别我们之后,又匆匆忙忙向病房走去,那里还有两位将要做手术的病人正等着他。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