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作华(中)与养殖户交谈。受访者供图 |
“上午在市政府参加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专题调研会议,中午赶回院里,下午主持团队成员研究国家生猪中心团队建设工作,只能在会议间隙挤出时间接受采访。”3月31日,记者在荣昌等到了重庆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
“最近科技部批复支持重庆建设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并由我们院负责牵头,这下我们更忙了。”刘作华说道。
1985年,刘作华参加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我36年的工作经历中,除了跟人打交道,就是跟猪打交道最多。”刘作华笑称。
上世纪90年代末,刘作华开始担任重庆畜牧科学院院长,那时他带队挨个走访养殖户发现,本地荣昌猪虽然肉质好、抗逆抗病强,但是生得少、死得多,养殖效益不高。
“一头母猪生10头小猪,只活得下来7-8头,有的母猪根本不怀孕。”刘作华回忆。
提高母猪年生产断奶仔猪的数量成了团队的重要课题。
刘作华带领20余位研究员,筛选国内外产仔数多、生长速度快的优良猪种,与荣昌猪进行杂交,历时9年终于培育出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肉质软糯的“渝荣I号”猪配套系。与原品种相比,“渝荣I号”猪配套系母猪平均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增长了30%以上。
2007年,“渝荣I号”作为我国首个以优良地方猪资源为基础培育的三系配套的猪配套系,顺利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审定,之后又被农业部列为主导畜禽品种向全国推广。
“9年时间,大家比较辛苦,和猪在一起的时间比陪家人的时间还多。”地方猪种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负责人王金勇回忆,不过,团队因此收获了创新成果,成员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大家挺有成就感。
猪的经济价值上去了,肉的健康安全也要跟上。
过去,为了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疾病发生,有不少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这对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隐患。
“只有让猪吃放心料,市民才能吃上放心肉。”重庆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研究所副所长黄金秀说。10年前,在刘作华的带领下,团队开始研发抗生素的替代品——饲用抗菌肽。
据了解,抗菌肽是生物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提高其生长性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菌肽还可以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此外,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相对比较安全,对病原体选择性高而不是诱导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寻找抑杀致病菌的微生物,是研发饲用抗菌肽的关键一步,而这类微生物又往往隐藏在未知的环境中。”刘作华说,团队日日夜夜加紧攻关,到处寻找这种微生物,甚至在垃圾堆里找“宝贝”。
“有时几个月都一无所获,但当我们找到一个产生抗菌肽的微生物时,我们兴奋了好多天。”黄金秀告诉记者。
去年,国家开始实行“饲料禁抗令”,刘作华团队研发的饲用抗菌肽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入驻荣昌,对团队研发的饲用抗菌肽实行产业化生产,服务更多养殖户。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后,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聚焦生猪领域‘生猪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生猪绿色高效养殖、重大疫病防控’三大关键核心技术,让市民吃上‘放心肉’。”刘作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