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介绍 李忠盛,中共党员,现任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热声电控制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常务理事,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功能性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工作。1980年出生于浙江兰溪。200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2005年获重庆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获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重庆市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
 |
李忠盛在实验室。 |
 |
李忠盛(右)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科研数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2021年春节刚刚结束,记者来到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在李忠盛所在团队会议室一面墙壁上,看到“党建园地”宣传栏上手书的“真抓实干”四个大字,很是吸引眼球。
采访中得知,“真抓实干”是李忠盛时任团队党支部书记时,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庄严承诺。他说:“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完成想干的事,才会有收获,才能成就事业。”
“搞科研,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吃得苦中苦,方为科研人。”李忠盛常常这样告诫同事,也经常这样告诫自己。
在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李忠盛是出了名的“狠角色”,在学习、科研和生活上以身作则,不仅对自己“狠”,而且对团队要求也非常严格,凡是工作上有马虎行为的,他都会毫不留情面地批评。正是这种言传身教,李忠盛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家、省市赋予的各项科研项目,团队和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使命为帆 勤奋为桨
进入新时代,新形势赋予科技工作者新使命,也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新舞台。
“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培养,离不开同事和亲朋的倾情支持。党和国家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舞台,如何回报?就是多出科研成果。”李忠盛说。
从踏入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的那天起,李忠盛在内心深处就种下了投身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他说:“总体来看,我国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处于世界第三梯队,大量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这是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心病。”
为此,他常怀爱国之志,常思技术之痛,自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一门心思投入科研事业。
李忠盛所在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国家高端装备发展需要,以攻克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为目标,解决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作出了顶层设计。李忠盛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学习党和国家政策,掌握企业发展对功能性复合材料的需求趋势,及时对团队研发方向进行调整,并细化攻关内容。
在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李忠盛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他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几乎达到了痴迷状态。而李忠盛却认为自己不是聪明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事情做好。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全年几乎没有休息日,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每天从早忙到很晚,永远都在争分夺秒,永远都在拼命前行。
在李忠盛的办公室,常年放着一个拉杆箱并准备了一些外出用的生活必须品,这是他为随时出差做好的“战备”工作。据研究所同事介绍,李忠盛作为副所长,调研、协调、试验等工作多,平均每周出差1至2次。
“要想干成事,要么提高工作效率,要么延长工作时间,没有其他捷径可走。”这是李忠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也让人们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对时间的珍惜。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作为党员、科技工作者,自己累点苦点没有什么,唯有愧对了妻子、孩子,陪伴家人的时间极少,关心关爱也常常是一个简短的电话问候。对于这一切,李忠盛的家人也都充分理解,给予无限的支持。正是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让他在科研中更加奋不顾身,一次次带领团队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又一份让人为之钦佩的满意答卷。
勇挑重担 敢为人先
搞科研工作,就是要有一股闯劲,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他人不敢做的事。
“在团队,只要李所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在科研项目上遇到了疑难问题,听听李所的意见,我们心里就吃了‘定心丸’。”团队成员如是评价李忠盛。
在研究所,李忠盛不仅是学术科研带头人,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承担的科研课题最多,还是破解疑难杂症的好能手。
“十三五”中期,研究所承担了多款新型防护材料的开发工作,这对于整个研究所而言都是全新的领域,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时任部门主任的李忠盛,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此项工作的重任。为此,李忠盛从研究所里遴选了部分科研人员,组建起研究团队,并亲自担任攻关项目负责人。
为了尽快产出科研成果,李忠盛带领团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项目中。历时两年,所有的研究方案李忠盛都亲自把关,所有的试验结果都牵头分析。在办公室、试验基地甚至电话中常常与团队成员展开激烈讨论,长期与团队成员加班到深夜。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成功突破材料模量梯度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多型高性能防护材料。
“虽然在攻关期间大家吃了不少苦,但团队成员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成长,并且取得的成绩让团队收获了荣誉。”李忠盛说。他们团队研制的某型防护材料在国内近30个比赛方案中名列前茅,受邀参加专项成果展;研制的某型多功能防护材料多项关键技术指标排名第一,成功中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忠盛深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是要不断自我革新,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科研精品。他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非常苛刻,秉承“既要、又要、也要、还要”的高标准,把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放在重中之重。
“十一五”以来,李忠盛团队组织完成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庆市科技局以及企业等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项目均已成功落地。牵头开发出隔热复合材料、减振降噪复合材料、防护材料、功能涂层等新产品,其中3项被认定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全行业。
言传身教 薪火相传
带团队犹如教书育人一样,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教会如何做人做事。
李忠盛始终把培养团队科学精神、过硬作风、追求上进作为根本,希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快速成长,都能赶上发展的浪潮,在团队发展进程中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撇下。正是他的这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执念,才使得团队具有超强的科研能力。
“李所虽然管理非常严格,但我们都能理解他的这份苦心——为大家尽快成才,为团队多出成果。”团队成员对李忠盛如是评价。
事实上,李忠盛的严管厚爱,赢得了成员的认可,所带领的团队极具纪律性、极富战斗力。
“十三五”期间,该团队2名成员入选重庆市创新领军人才,2名成员入选集团公司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名成员入选九龙坡区高层次引进人才,1名成员获评九龙坡区十佳技能型人才。他所带领的团队2016年荣获重庆市九龙坡区“十佳技术创新团队”称号,2019年荣获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李忠盛表示:“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当先锋模范。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发扬科学家精神,让科研回归实体,扛起实干兴邦的责任,把科研和开发做实、做深、做强。”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李忠盛牵头的高端复合材料产业化基地和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均已建成,团队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科技报国的信心和雄心更高,必将在坚定不移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征途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