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基础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改革怎样深化?代表委员谈创新渝企加快超级电容器研发生产打造未来人工智能城市样本
第03版:聚焦2021全国两会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提升基础创新能力?科技体制改革怎样深化?
代表委员谈创新
渝企加快超级电容器研发生产
打造未来人工智能城市样本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1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表委员谈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向晓波:

  科学仪器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奠定未来创新基础的“国之重器”。我国的科学仪器产业种类虽较为齐全,但在中高端领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企业是高端科学仪器中国制造的载体,也将是中国创造的主力,做优、做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关键在于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议以“国家仪器专项”等重大项目为重要抓手,借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打造科学仪器龙头企业,以重点领域、重点产品为突破口,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尖端科学仪器制造企业,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董事会主席涂建华:

  政府工作报告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新挑战,同时给出了解决答案——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民营制造业困难不少,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强,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新就是破局的“发动机”,甚至可以说是提振经营的“永动机”。从基础研究到前沿技术,从产研结合到项目投产,把这台“发动机”的每一个零件都造好装配好,我们就一定能听到经济动起来的清脆“引擎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副主委、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

  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主要以论文、项目及职称晋级为考核标准,而企业科技人员主要通过KPI(关键绩效指标)等进行考核。这种差别不仅限制了科研人员在三大板块间的交叉与流动,还导致了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相互缺乏支撑等问题。建议构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机制,探索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律的人员管理模式,强化科技研发人员的分类管理,打通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人员产出的对接通道,实现科技人才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周尤 颜若雯)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