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外二首)看得见的“瘾”藏着看不见的需求铭记的年味苦楝树
第16版:科技生活·巴渝文学
上一版    
回忆(外二首)
看得见的“瘾”藏着看不见的需求
铭记的年味
苦楝树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0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文学

看得见的“瘾”藏着看不见的需求

未觉

  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作“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个实验使用小老鼠做被试,模拟了人类对盲盒一类东西成瘾的心理机制。

  他发明了一种后人称之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让一只饥饿的实验小鼠“自谋生路”。箱子外放着食物和水,箱子里有一个拉杆,小鼠按下拉杆,食物就会掉进箱内的食槽中。

  斯金纳设置了两种奖励模式。其一是固定奖励,由一直掉落食物,到降低食物掉落频率,比如间隔1分钟后,按下按钮才会掉落食物。在这一模式下,刚开始小鼠会不停按拉杆,但发现时间规律后,很快就学会了隔1分钟再按拉杆。而另一种设置是随机奖励,小鼠按下拉杆所获得的食物是随机的,可多可少、可有可无。在这种情况下,小鼠无法确定什么时候按拉杆能够获得食物或获得多少,结果是,它学会了不停重复地按拉杆。

  盲盒的设计,正是采用了斯金纳箱的随机奖励原理,赋予购物本身充分的不确定性,只有不断尝试购买行为,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款式。

  有人买盲盒买到停不下来,有人夜夜守候直播间抢货,或乐在其中,或欲罢不能,上瘾的购物欲已经让这些人深陷其中。然而,疯狂购物不仅影响钱包,也可能给健康带来风险。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购物上瘾很可能是大脑退化的表现,或额颞叶痴呆症的先兆。

  与人们熟知的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额颞叶痴呆症影响的不是记忆力,而是直接关联思维和情感。因为大脑的额叶和颞叶分别控制着人的思考和情绪管理能力,一旦发生退化或突变,就连生活中最基本的听说读写都会遇到困难,并且通常发病较早。约30%的额颞痴呆症源于遗传基因。

  通过对105位遗传性疾病患者持续追踪,研究者发现他们尽管购物成瘾,却对生活本身缺乏兴趣,也常忽略配偶和孩子的感受。

  为什么断舍离很难?除了有些人会抱着“以后早晚用得到”的心理囤积物品,真正让人难以割舍的原因其实不是物品的实用性,而是它背后的情感需求。

  盲盒之所以触动当代年轻群体的神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满足了复杂而多样的情感需求。它可能是某种安全感,某种减压方式,平淡生活中的一点兴奋劲儿,甚至是社交货币、情感寄托等等。

  英国纪录片《无法停止·病态收藏癖》中就采访了一些收藏“怪人”。劳瑞在她弗罗里达州的家里装满了将近3000个芭比娃娃,住在英国林肯郡的罗恩以收藏超过两千个小矮人为目标。但他们狂热的收藏并不是单纯恋物。劳瑞在童年时期频繁搬家,没有体会过安定的生活,而充满芭比娃娃的房间能够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寄托,让她的家真正像一个“固定居所”。而对罗恩来说,“小矮人给我带来的陪伴,比不上收藏小矮人吸引来的人”。收藏不仅丰富了他个人的生活,还为他带来了社交意义上的乐趣。

  尽管如此,不可自拔地沉迷于购物、收藏的行为,常常被视为病态的囤积强迫症。

  学术研究表明,囤积症患者的囤积行为大多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但严重的囤积爆发往往是伴随着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发生的。不过,并非每个购物成瘾、有囤积行为的人都会陷于精神疾患。事实上,囤积是写在生物基因里的生存策略。鼹鼠会囤蚯蚓,老鼠会囤粮,人类会囤积食物、工具和一切他们担心有朝一日会短缺的东西,真正需要干预治疗的情况并不多。

  如果获取和失去囤积品并不会严重影响到情绪和正常的工作生活,其实并不需要过多干预。毕竟有些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又或者在囤积品身上赋予更多故事,在千人一面的购物行为之外创造更丰富的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