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介绍 陈娟,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带领团队获得“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担任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专业分会委员等职。 |
 |
陈娟教授(左一)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我认为中国最大的幸运,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的,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有那么一群勇敢的先驱,在国家有危难之时,站在最前端,替所有人挡风遮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娇小、爱笑的陈娟就是新时代最勇敢的人之一。
急难险重 劈波斩浪
陈娟是重庆医科大学感染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长。2020年春节之际,大多数人已回家过年,享受团聚之乐。而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6楼实验室一片灯火通明,一群“幕后战士”还在与新冠病毒进行近距离“对峙”。
陈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重庆“80后”,热情、开朗、爱时尚。2020年1月份,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吹响号角时,身为研究组组长的陈娟毫不犹豫地与实验室近20名“勇士”一起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
谈起2020年上半年病毒研究工作时,陈娟用“拼命”二字形容。“2020年1月底,我们实验室就开始了病毒研究,之后的大半年我在实验室便扎下了根,从早到晚拼命做研究。”陈娟笑着说,“看着自己又冒出的几根白头发,我和同事开玩笑,战‘疫’科研中的岁月真是催人老啊!实验室的伙伴从上到下都非常团结,在这期间,每个人合理分工和时间赛跑,高效完成自己手里的工作再进行无缝衔接,拼尽全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进战‘疫’科研工作。”
在陈娟眼中,2020年非同寻常,这一年,她加入了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成为协会的常务理事;她入选了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协会成立意义重大,它把全市各个行业的杰出青年人才聚集到一起,让我们有了进行思想碰撞的机会。平时大家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而协会为大家提供平台,以小组为单位每年进行一定量的学术研讨活动,让各个领域相互交汇,相互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陈娟说,协会对她而言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人才库,当她需要任何帮助或者是合作时,她可以从人才库中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
“病毒学家”说病毒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传染病学被推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突发性疾病带来的影响和慢性疾病带来的影响截然不同,它会导致上千万乃至上亿人口感染,甚至导致大规模人员死亡。陈娟认为,国家后续会加大对传染病学人才的培养以及对传染病学科的投入。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3位研究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家共同获得。这对于从事传染病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振奋。病毒性传染病领域非常重要,也是研究人才非常缺乏的领域,这个领域经常让人望而生畏。但就目前最新报道看来,全球病毒性传染病市场前景从2014年的740亿美元增加至2021年1176亿美元。面对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更新的研发创新技术,以及表现优异的市场价值和产业增速,未来病毒性传染病市场有望成为众人追捧的热门板块。因此,也坚信在目前大好形势之下,从事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者能顺势而为,将这一领域推向新高,培养出更多更优秀人才。
在去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青年科学家一直坚守在第一线。院士科学家是战略制定者,把握战略方向,而真正执行者是青年科研人员,据陈娟介绍,在正面与病毒交锋的临床医生、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中,优秀的青年人才作为主力军,扛起了这次科技战“疫”、临床战“疫”的大旗,协助战略科学家实施防范策略。
心怀热忱 砥砺前行
爱因斯坦说:“有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在科学界也无法解释,这是一种统治其他所有的宇宙运行的现象却不被我们认知的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叫‘爱’。”对于工作来说,这种力量叫“热爱”!陈娟认为,仅仅因为喜欢而选择行业还不够,必须足够热爱,才能经历行业的洗礼,取得收获。
2011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的陈娟,受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邀请,从香港回到重庆。陈娟用“不值钱”来形容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个阶段好比创业初期,特别需要帮助,度过后,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经费,事业才开始有了起色。
在科研中,很多人付出努力没有取得收获,或者短时间没有看见成效,便选择了放弃。“我之所以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现在的一些成绩,一是因为学校传染病学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扎实的科研基础,同时学校领导长期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优秀的平台让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快速在行业里成长起来,对于想要奋进的青年是非常幸运的。而我也将接过教育传承棒,为博士生、研究生给予支持。二是因为我选择坚持,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娟说,在日常教育中,我经常告诫学生,如果仅仅靠勤奋和兴趣,那么你只是达到了成功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就是坚持,持之以恒、永不言弃才能造就伟大的作品。
陈娟说:“我经常鼓励学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或许前路未必是无限风光,但一定有万千可能,比你优秀的人依然坚持不懈,你们就更没有理由放弃,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你们的耐心之树也能结黄金之果。”
家和业兴 科研并进
科研道路可能是日日夜夜的堆积,工作到深夜是常态。已为人母的陈娟明白科研很重要,但是自己的家庭也不能忽略,“现在儿子已上小学一年级,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父母的陪伴十分重要。所以,即使再忙,我也会每周留下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陪伴他。”像陈娟这样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他们希望生活不仅仅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
而在亲人眼中,陈娟整天和传染性病毒打交道,这样的工作让人生畏。亲人聚会,总有人问“你工作很危险吧?”面对亲人的疑问,陈娟认为,这也许就是大部分家长不愿意自己孩子来探索传染病学的原因吧。但从专业角度来划分,传染病可分为不同类型,如乙肝病毒,传染性不强,日常生活接触不易被传染,但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作为专业人士的我们更知道在病毒面前应当采取何种防护措施,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陈娟建议,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只要防护到位,从事传染病毒研究是安全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来选择传染病学专业。
亦师亦友 成才引路
科研道路枯燥且漫长,每天面对大量的数据,不断地重复实验,一个小小的不留神都有可能让你从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一切必须重新再来,这样的事非常打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失败的次数多,受挫感越强,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的学生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陈娟说,这个时候,她会成为学生的知心姐姐,疏导学生畏难情绪。
陈娟的团队有20余人,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9人。不同阶段的学生会面临不同的焦虑与压力。而为了让不同学生均能身心健康地在科研这片大海中遨游。课题组除了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空间与平台外,也会定期组织课外活动、户外团建等,为大家营造宽松的氛围,促使大家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陈娟会在工作之余,细心观察同学们的“异常”情况,努力了解学生思想上或生活上的障碍,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对话,以前辈的身份替他们排忧解难。
而作为医学院校,难免女生会多于男生,课题组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鼓励女学生谈恋爱,及早解决终身大事成了陈娟“乐此不疲”的事。“学历在女性解决婚姻问题时,并没有赋予太多的优势,很多时候还会是让男士望而止步的理由。”陈娟说,“我在鼓励她们做独立自主、有自信的新时代女性时,也会提醒她们尽早组建自己的家庭,毕竟既有家庭又有事业才是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现状。”
就是这样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在陈娟带领下,正在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更多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