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市科技局与重庆海关携手推出“政策包”
第03版: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市科技局与重庆海关携手推出“政策包”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1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把手访谈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馆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演示5G+远程维护。重庆日报资料图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刚刚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全市经济发展作了周密部署,把“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科技部门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

  许洪斌表示,市委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客观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面向未来发展,符合重庆实际。全市科技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编制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找准“着力点”,下好“先手棋”,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打造创新高地、壮大科技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一是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强化“五区”联动,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围绕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谋划未来科技的新领域、新方向,强化基础研究的引领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队布局落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及其基地,力争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硅基光电子、功率半导体、先进感知、生物医药等领域创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超算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加快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突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环境等方向,建设基础科学、产业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若干卓越研究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大力引进国内外顶尖高校、院所,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加快建设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打造两江协同创新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以产业创新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研发和产业生成体系。

  二是加快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和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比较强的骨干企业,着力打造若干行业头部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综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准备金制度、重大新产品奖励等普惠性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硬核”产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视听交互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新基建,推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持续攻关的课题。出台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举措和实施方案,遴选20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在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单位领导人员尽职免责、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加快建设科学谷、创新生态社区等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建设易智网、科技服务大市场等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好分布式中试熟化平台,支持发展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速通向“生产线”。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构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来渝转移转化。加强川渝联动,推动建设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促进两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四是加快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关键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重点是探索构建人才引进、项目实施等快速响应机制。例如,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产业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达到一定规模的,直接纳入市级科技创新基地管理。探索实施“一企一策”“一院一策”“一人一策”的灵活人才政策,对在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直接给予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对取得重大“卡脖子”技术突破、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可直接给予市级重点科研项目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可按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直接申报评定为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