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科协开展防疫主题活动为什么大熊猫不冬眠北碚区科协《民法典》宣讲走进社区大足区科协开展冬季自然灾害防御科普活动黔江区群团组织开展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北碚区开展“缺陷消费品知识科普大讲堂”活动
第10版:科技服务·科普
上一版 下一版  
渝中区科协开展防疫主题活动
为什么大熊猫不冬眠
北碚区科协《民法典》宣讲走进社区
大足区科协开展冬季自然灾害防御科普活动
黔江区群团组织开展学习五中全会精神
北碚区开展“缺陷消费品知识科普大讲堂”活动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中国

为什么大熊猫不冬眠

王德华

  12月21日,重庆动物园发布消息,全球最长寿圈养大熊猫“新星”,于12月8日中午去世,终年38岁零4个月。“新星”的38岁相当于人类年龄110~140岁,是不折不扣的老寿星,算是“寿终正寝”。

  似乎严寒的冬季对于动植物来说都是生存的考验,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发现了一个问题:都说大熊猫跟熊是亲戚,熊到了冬天会冬眠,为什么大熊猫不需要冬眠呢?

  冬眠是“小动物”的习惯

  首先需要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熊都要冬眠。为了适应低温天气,大熊猫具有低代谢的能力,但确实没有冬眠的习性。

  有些动物如刺猬、旱獭等恒温动物为了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减少能量消耗,会放松对身体恒温的调控,而将体温、代谢速率、心率等都降低到很低的生理水平,进入一种长达几个月的昏睡状态,这就是冬眠。有些动物应对夏天的酷热,也会进入一种昏睡状态,成为夏眠;还有一些动物如蝙蝠、蜂鸟等,在各个季节都会由于能量的不足而进入昏睡状态,这种现象叫日蛰眠。

  一般冬眠动物都是相对体形小的动物,大型动物很少采取冬眠的方式度过食物短缺的季节。

  大型食肉动物会“冬睡”

  大型食肉动物熊类的冬眠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黑熊在冬眠时,不进食、不饮水、不排尿、不排便,体温虽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大约会降到32~33℃,在受到干扰时可以随时醒来。更有趣的是,熊类还在冬眠期间抚育后代。有些学者认为熊类这种现象是食肉动物的“冬睡”现象,不是真正的冬眠。

  据考证,大熊猫的出现距今已有800万年的历史,在第四纪约一万多年前的最后冰期的压力下,曾经与其同期鼎盛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大多数成员都已灭绝了,所以大熊猫又有“活化石”之称。

  大熊猫在系统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熊科动物,但其食性已高度特化为以竹子为食。从解剖学特征看,大熊猫的消化道基本还是食肉动物的形态结构,但为了适应以竹为食的习性,也发生了一些相应改变,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以帮助它们消化分解纤维素,但消化道的总体结构上与食肉类动物或杂食类动物相类似,如肠道相对较短、结构简单、没有盲肠等。

  低代谢帮大熊猫安然过冬

  大熊猫的消化生理学也很特殊:虽然它们的主食是竹子,但由于消化道结构功能等原因,对竹子的利用效率很低。据报道大熊猫对竹子的消化效率仅为17%。同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只有8~9小时,所以大熊猫每天的食量很大,据相关研究表明,一只大熊猫每天大概会取食竹子10~20千克。

  大量进食,食物快速通过消化道借助肠道微生物的帮助,是大熊猫获得能量和营养的一种策略。与此同时,大熊猫还有维持低代谢水平的能力,这样一来,它们维持自身生存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水平很低,这一特点在动物园我们也能看出来,大熊猫的行动总是很迟缓,懒洋洋的样子也增加了它们的可爱值。在形态学上,大熊猫的一些能量消耗器官如大脑、肝脏和肾脏等也趋于缩小。

  需要不断进食、对能量的需求和损耗偏低,这些大熊猫长期进化的生存策略,决定了它们不需要冬眠也可以安全度过冬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