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菡彬:将艺术与科学谱成田园牧歌图片新闻教育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我国拟建立未成年人网课平台长效治理机制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邓菡彬:将艺术与科学谱成田园牧歌
图片新闻
教育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我国拟建立未成年人网课平台长效治理机制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2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人文大讲坛

邓菡彬:将艺术与科学谱成田园牧歌

文/图 记者 王同

  近日,重庆科技馆一年一度的科技·人文大讲坛请来了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邓菡彬,他从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角度带来了一曲“田园牧歌”。

  艺术对科学有启发

  1919年,《新青年》喊出的“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五四运动的旗帜。“两者不可分割,如果没有‘赛先生’那就没有‘德先生’。”邓菡彬说,科学的进步是催生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绝不只是给人们提供一些物质生活的便利,而是促使人们精神生活向前发展。不同流派的思想家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将发展到什么方向,提出了流派众多的学说,但归根结底需要站在科学发展坚实的基础之上,所以说与“赛先生”结合在一起的“德先生”才是真正的“德先生”。

  邓菡彬介绍,艺术是流动的、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可以被识别。通过科学的方式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方式,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艺术也是有规律的,而不仅仅只是艺术家个人创造的。“科学技术所认识到的艺术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艺术规律,或者说促进艺术动态的发展。比如照相技术倒逼绘画发展,照相也成为新的艺术,AI美图刺激我们进一步思考视觉审美等。”邓菡彬解释道。

  人工智能对艺术有补充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幻片里,人工智能被渲染成具有主导地位的机器人。“仿生人遇到电子羊,其实是受当时写作时代的影响。它是软科幻而不是硬科幻。”邓菡彬介绍道。

  2019年底到2020年初,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举办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大型艺术展览——“脑洞”,这场展览将人工智能与艺术二者结合,一起大开“脑洞”。在工业化时代,人与世界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往往被规范到一个一个标准的格子之中。有时候甚至被希望去学会一些标准的情绪表达,比如说面对客户的一个标准笑容。在这个过程中,人仿佛也变成了一台机器。而且导致人对世界包括环境和自然,也产生了一种机械主义的态度。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艺术领域留下了足迹,虽然它的参与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但未来看起来令人兴奋。由于艺术和创意专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思想的专属领域,人工智能现在已经加入,这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应。人工智能加入艺术行业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人工智能可以补充艺术家的不足,提高生产力和产出,以及加快创作来改变艺术产业。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执行这些想法,而艺术家只需提出新想法。

  人们尚未宣称人工智能在重新定义艺术产业,但可以引用一些指明AI在艺术中明确进入的例子。许多艺术家一直在接受人工智能的产品,并用人工智能制作产品,如音乐、诗歌、歌曲或艺术品,甚至更多更高级的产品。在艺术已经接受AI的情况下,它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艺术家在AI执行时进行思考。  

  科技与艺术融合谋发展

  现在人类发展科技,或许受到科幻片的影响。如果因为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机械动力或者是程序的帮助,而导致人类某些功能变弱,这显然是一种有意义的担忧,但又没有必要仅仅停留在这种担忧上。人类增强技术导致人类某些功能增强还是减弱?那需要看技术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邓菡彬认为人类增强技术的核心是人类的联结。能够增强人类联结的技术才是真正的人类增强技术。而反之如果一种技术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孤立和隔绝,那么就会导致人类功能减弱。

  邓菡彬说:“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不是为了回到某个未被污染的乌托邦原乡,科技和艺术共谱一曲当代技术条件下的田园牧歌,其实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重新认识,是将科学技术与人类学和传播学的视野相融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