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大学生求职难在哪儿?重庆实施十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中英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在线上举行
第08版:科技创新·人才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大学生求职难在哪儿?
重庆实施十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中英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在线上举行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出炉
大学生求职难在哪儿?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在考虑升学、出国以及后续公共岗位落实等因素后,今年全国约有59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

  《报告》将6月仍在求职的应届大学生识别为“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并指出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下降7.1%,求职上升35.2%,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增长疲弱,大专学历就业最为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

  就业重点地区岗位需求

  增长疲弱

  《报告》指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这一年中,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上升35.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2—6月,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15.5%,而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上升62.7%,供需对比相当明显。

  今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国企岗位需求近期逆势增长,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今年2月至6月,民企发布的岗位需求同比下滑了10.7%。同期外资企业岗位需求同比下降36%,国企岗位需求下降幅度也达20%。虽然国企5月和6月的岗位需求同比增长出现反弹,但由于其比重较小,未能使二季度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转负为正。

  就业重点地区的岗位需求也增长疲弱,2—6月,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19%,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岗位需求分别同比下降27.3%、26%;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6.3%;就业机会比较密集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岗位需求同比降幅也很大,分别下降了25%和20.8%,远高于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高于男大学生

  在6月就业困难的应届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为65.6%,大专生次之,为26.2%,硕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别为8%和0.14%。用“某类学历6月仍在求职的人数÷该类学历过去一年求职的人数”来计算不同学历的就业难度系数,得出大专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最高,达到30%,本科学历就业难度系数次之,为27.9%,前两者就业难度约为硕士(15.9%)和博士(11.2%)学历的两倍。

  女大学生就业难度高于男大学生,6月仍在智联招聘平台求职的应届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重比男大学生高出17个百分点。虽然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度系数会更小,但女硕士的就业难度系数仍比男硕士高出6.7个百分点。

  在6月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户籍地在三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的大学生比重超过了七成,构成了仍在求职的大学生的主体。从高校所在地来看,区域难度差异不太明显,中部和东部高校分别仍有29.2%和27.6%的大学生未就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6.3%,东北和西部高校未就业大学生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6月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中,一般学院和非重点大学的合计比重超过九成。从就业难度系数看,即使是重点大学,也有14.7%的学生仍在求职,而非重点大学和一般学院的就业难度约为前者的两倍。

  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

  竞争激烈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存在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大学生能力与期望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等情况。

  当前,东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到57%,供给比需求高出5.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6月只有1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中部地区,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

  从城市维度观察,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在6月收到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只为35.9%和9.8%,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

  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占38.7%。此外,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

  政府应提供更多公共岗位

  《报告》指出,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就业群体,应结合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目标,为今明两年应届大学生提供“大规模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共岗位”, 比如在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并通过持续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医疗、社区管理、康养产业等领域,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就业机制。

  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对稳定我国就业市场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着力点。高校可以探索以新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后教育体系”,联合各领域的头部企业,在专升本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以及未就业毕业生后续教育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本报综合)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