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科学城怎样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
第05版:2020重庆英才大会 近者悦 远者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部科学城怎样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部科学城怎样抢抓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

    易小光

    刘清友

    陈鲸

    王嘉图

    肖金成

    卞修武

  (上接04版)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

  唱好“双城记”要推动两省市发展相向而行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蕴藏巨大发展潜力。

  他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优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互相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首先,我们应该系统把握国家系列战略和定位以及省市发展设想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促进作用,推动两省市发展相向而行,建立协同机制,使国家层面规划和两省市发展规划有机叠合。”他说。

  其次,他认为,要提高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包括打造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等。同时,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还要推动国内国际合作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发展动力等。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清友:

  成渝高校优势互补 共建西部科技中心

  论坛上,刘清友作了《校地协同促发展 科技创新赢未来》的主旨报告。刘清友称,川渝拥有普通高等院校近200所,是建设西部科学城的重要力量,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7所,具备很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刘清友建议,成渝高校要共建西部科技中心,从顶层设计提升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体化发展。他建议从6个方面着手建立“成渝高教新区”,包括建立成渝高等教育的区域质量保障体系、技能职业资格互认体系、课程学习和实习成果互认体系、联合攻关重大问题合作机制、教师实践培训与支持帮扶机制、跨校交流与轮岗学习机制,这样更有利于从教育、人才资源的基础上保障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协同方面,刘清友建议以川渝高校的“双一流”学科、特色学科为抓手,建立高校协同联盟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如在“5+1”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可以川大、电子科大、重大、重邮为牵头高校;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可以西南交大、重庆交大、电子科大、成都理工为牵头高校;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可以川大、重大、成都理工、西南交大为牵头院校,各校优势互补、协作攻关,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发展,实现成渝地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鲸:

  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陈鲸表示,坚持高质量科技供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西部科学城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分析和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加快建设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园区,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供给质量。

  陈鲸认为,目前的科技创新已转向大科学研究为主方向,在科技上具有投入大、多学科、多主体等特点。在科技创新的导向、组织方式、创新主体的地位及创新成果的分布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

  “大科学时代也对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陈鲸建议,在西部科学城的建设过程中,要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强调市场体系在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减少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散、封闭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建立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流程,从而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嘉图:

  积极推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论坛上,王嘉图介绍,中科院国家科创中心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动全院国家科创中心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目前正积极谋划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王嘉图表示,川渝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都很有优势。中科院将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与重庆市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在成都与四川省共建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

  此外,中科院还将建立中科院成都学院和中科院重庆学院。其中,成都学院主要围绕光电技术、生物、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重庆学院则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科教创产融合发展的学院。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

  多渠道构建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创新型社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打造的中国经济‘第四极’。”肖金成分析表示,成渝地区人口数量多,内需和发展潜力很大。

  “重庆和成都两座大城市各自的辐射半径是150公里,刚好形成两圆相切的局面。”在肖金成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科学城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强科技经济的融合,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协调互动,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创新型社会。

  肖金成建议,根据成渝两地的优势和特点,可通过公共服务建设共享共建、产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群;打造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产业,构建金融、商贸、物流、科创和文化中心,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卞修武:

  病理学研究已进入新时代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卞修武介绍,临床病理学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

  卞修武表示,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也进入新时代。目前医学研究已迈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与分子医学、生物医学资源与大数据、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的新时代。这也为病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可运用很多新的方式如分子检测、基因诊断与编辑、干细胞再生、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病理研究。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卞修武将带领团队建设先进病理研究院。“研究院将承担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学科发展、技术研发、临床研究等任务。”卞修武表示,按初步规划,研究院将拟建病理诊断、国家疾病诊断示范与推广、专家遗传资源和诊断大数据、疾病诊断试剂和设备临床试验、智慧(病理)诊断技术创新、医学病理教育等基地。

  本版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李星婷采写 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谢智强摄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