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用科技创新改进行医方式图片新闻张义:把蔬菜基地办得红红火火科技先锋谈
第06版:科技创新·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唐梅:用科技创新改进行医方式
图片新闻
张义:把蔬菜基地办得红红火火
科技先锋谈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义:把蔬菜基地办得红红火火

通讯员 隆辉燕

  走进长寿区葛兰镇冯庄村7组的张义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放眼望去,河岸80个蔬菜大棚有序排列,大棚里20余名村民忙着采摘藤藤菜,一幅农家收获图映入眼帘。

  这家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名叫张义,她在老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已有5年时间了,成为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不仅带动了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还为他们增加了收入。

  回乡创办蔬菜基地

  张义今年40岁,曾在重庆主城一家商场销售手机,每月收入3000多元。2008年,随着网购的兴起,她所在的商场手机销售量不断下滑,收入也直线下降。面对此情,她觉得想要致富,还得自己创业。

  既然是创业,那总要找到创业的商机。张义在寻找创业方向时,想到了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工作了,农村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孩子,劳动力严重缺乏,原本的庄稼地也都逐渐荒芜了。

  深思熟虑后,张义毅然决定回到老家葛兰镇金山村,把自己和丈夫所有的积蓄用来养猪和种菜。张义流转了土地80余亩,种植茄子、豇豆、海椒、苞谷等20余种蔬菜,蔬菜种植基地初步建成。

  基地建成后,张义一心扑到蔬菜种植上,在农村长大的她自认为可以把蔬菜种植做得很出色,信心满满的她希望可以早日获得自己辛勤劳动带来的回报,可是蔬菜种植起来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在挫折中勇于学习创新

  “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种出的菜品质不好,销售也没打开,三分之一的菜烂在地里,第一年赔了20多万元,还欠10多万元的外债。”张义说。但他并没气馁,而是认真分析,总结经验,记录种植过程以及管理上的难点。同时,还买来资料认真钻研,向蔬菜种植专家请教,邀请农技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多次去外地考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在掌握了一定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物资准备后,张义立即着手对基地进行整改,通过改良土地,实施精细化管理,第二年就扭亏为盈,还了5万元欠债。初尝甜头的张义认为种地还是有前景的。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将蔬菜基地搬到葛兰镇冯庄村7组,逐步扩大规模到90亩、100亩,最终达到120余亩,共80余个蔬菜大棚,让曾经的荒地披上绿装。

  2014年,张义成立了张义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从最初回到家乡创业以来,她流过汗也流过泪,如今蔬菜基地发展得越来越顺利,靠的是不服输的勇气,遇到挫折不退缩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张义掌握了蔬菜育苗、种植、管理等各项技能。而今,张义的蔬菜基地地势平坦开阔、面积大、水源好,道路也扩宽,运输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从2015年起她的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步入正轨,年均纯收入30余万元。

  张义感叹:“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行情不断好转,批发量在慢慢恢复,上半年有接近30万元的收入。”说到这里,正在摘菜的张义脸上露出了质朴的笑容。

  张义致富了,但她认为自己富起来并不算什么,能够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才是自己回乡创业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成了她的新目标。她的基地除了长年为3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外,还利用自己的卖菜渠道,为邻近的村民代销辣椒、丝瓜、豇豆等蔬菜,帮助10多户村民每户每年增收10000余元。

  张义还会在自己的农场举办蔬菜种植技能培训,为周边的种植户以及农场员工讲授科学种植蔬菜的方法,把她所学到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大家。她还不定期地邀请农技专家来现场授课,通过科学种植、有效管理来保障蔬菜的品质。

  张义做到了不仅仅自己要致富,还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奔向致富路。自她的家庭农场成立以来,解决了附近一些有就业需求的村民,特别是一些需要照顾老人孩子的村民来基地务工的同时还照顾了家人。

  “我来基地上班快5年了,每个月收入有2700多元,离家近又能顾家庭和孙女读书。”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廖传芳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懂技术,科学种菜,提高菜的品质和销量,才能有高的经济效益,带领更多村民一起增收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张义信心满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