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8日,在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何强科研团队成员观察水藻情况。重庆日报记者 卢越 摄 |
如何保护三峡库区的水质和生态安全?如何用自主创新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在多年的发展中,重庆大学一直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实际行动抒写爱国情怀,推动科技创新。
“硬磕”齿轮
护航“国之重器”
齿轮,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冰冷的,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却围着齿轮转了35年,赋予齿轮“温度”和技术,“转”出世界一流水平。
齿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装备中,不同性能的齿轮,影响着装备的能力和寿命。
“大型风电设备的齿轮直径大的可以达到2米或者3米,这么大的齿轮加工出来,必须要用大的机床。”王时龙介绍,以前由于我国没有大规格齿轮加工机床,导致“卡脖子”难题。团队联合齿轮行业领军企业,发明研制了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大型风电设备、航母等“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齿轮制造保驾护航。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王时龙表示,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用科技创新突破国外专利壁垒,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底气、保障国家工业安全。
代代接力
突破微藻领域核心技术问题
形态各异的试管等容器中,全是绿色的微藻。这是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微藻人工温室里的情景。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微藻就像由太阳能驱动的细胞工厂,可以“吸入”二氧化碳,“吐出”可再生的生物燃料。
2010年左右,在廖强教授的带领下,由15名核心成员组成的团队,针对现有微藻培养成本高、产率和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
如今已是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的团队成员吴亮介绍,团队大多数成员都是出国深造完成学业后又回到母校工作。目前团队已培养出七八名国家级标志性人才,2018年获得“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如果用我国1.5%的土地面积养殖微藻,一年可减少约9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生产出约8亿吨生物柴油,够全国一年半的燃油使用量。”廖强表示,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团队原创性地提出多种高效微藻培养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创性提出对微藻进行热水解发酵制取生物燃气的新技术路线,推动微藻能源走向实用化,应用到工业减排、废水厂净化废水和柴油生产等领域。
水上水下结合
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三峡水库形成后,水质怎么保证?又如何保证三峡库区生态的多样性?
2003年,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生态学学科,“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
“实验室包括70名高水平科研成员,持续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机制及保护和调控的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何强介绍。
保护库区生态,一在水上,二在水下。重庆大学利用学科优势,对城市污水处理厂、面源污染等开展技术攻关。团队建立了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5个消落带生态系统野外永久定位研究样地。
在江北盘溪,团队连续3年进行面源污染监测;在渝北统景,团队至今每个月都要在8个点进行采样监测。
多年的坚持让团队科研成果丰硕,如针对库区污水来源复杂、水体生态脆弱等方面的问题,团队研究出山地城镇水污染防控与水环境整治理论与技术,成果应用于146项库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等工程实践。
控制好源头的污染,还要保护好水下的生态。
“白鲟、达氏鲟、胭脂鱼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果能保护好长江里的这‘三条鱼’,就说明库区生态保护效果不错。”重大环境学院副院长杨永川介绍,团队的技术已广泛运用于长江沿岸的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三峡水库目前水质良好,稳定保持在二类和三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