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我国棉花生产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冬季养牛谨记“十字诀”(上)市茶叶生产机械装备展示会在巴南成功举办
第09版:科技服务·惠农
上一版 下一版  
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
我国棉花生产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冬季养牛谨记“十字诀”(上)
市茶叶生产机械装备展示会在巴南成功举办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南基地破纪录
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1500公斤

闻风

    工作人员将稻谷装袋。

    工作人员进行机械化收割。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911.7公斤!近日,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专家,对在衡南县云集镇示范的第三代杂交晚稻进行了测产,专家组组长谢华安院士公布了这一结果。加上此地测产的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周年亩产稻谷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这是普通生态区双季稻的重大突破。

  到底“超级”在哪里

  位于清竹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试验示范基地,3个地块同时开始机械收割,10多位院士、专家在现场参与了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原有纪录。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从外形上看,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很粗壮,稻穗共有600多粒,是普通水稻的3倍。通过增加颗粒数量来提高产量,这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创造的第一个“超级”。

  在显微镜下,与普通稻米相比,在长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第三代双季杂交水稻的米粒更“胖”,既有南方籼稻的长度,又有北方粳稻的宽度,集两种稻米的优势于一身。这是杂交水稻的第二个“超级”。

  让农民种田更轻松

  把专家在试验田种出来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搬到农民的生产田,是袁隆平团队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普通农民能不能轻松驾驭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出来的产量会不会大打折扣?

  清竹村农户陈太佳是试验田的具体负责人,他最有发言权。陈太佳表示,尽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给了他一份技术方案,但施肥打药、田间管理都是他自己组织人员实施。“试验田的用肥量比我们平时种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镇上的农资店买的。”陈太佳介绍,说起种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顶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从播种到收获,他们只去过试验田两次,这和过去有专门团队长期驻地指导完全不同。“第三代杂交水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了杂交优势,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够为农民节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说。

  “清竹村的种植环境并不特别,海拔不到100米,我们也没有对水稻特殊照顾,整个过程与普通农民正常种植差别不大。”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秋生说。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普通老百姓或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一季亩产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把它们种两季不就超过2000公斤了吗?为何还要攻关双季亩产1500公斤?

  “首先,目前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品种,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从我国水稻产区的普遍实际和栽培模式来说,同一块耕地,种了一季稻就无法再种双季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介绍,分开比,中稻产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产量又高不过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陷入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今年高度重视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过去我们常说‘吨粮田’,指的是双季亩产达到1吨,这个早就在农民的生产田里实现了,但1.5吨还从未实现过,因此这次测产结果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新奇说。

  “实际上,这次测产的早稻品种并不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只是普通的杂交水稻,只有作为晚稻的‘叁优一号’才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说,“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从去年才进入大田试验,目前暂时没有选育出适合早稻种植的品种。我们会一步步按照袁隆平院士设计的思路来推进研究,很快就能选育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早稻品种。”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