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兽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之一,是迄今为止全国考古发现的最重的一件金器,金属铸造和捶击工艺完美结合的罕见实物,被誉为”国之瑰宝”。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文博界至今仍没有一致的定论,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
挖渠挖出“大金兽”
南京博物院院藏的10件国宝级文物中,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壶”与“郢爰”、西汉的“金兽”这三件均为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这是当地农民一锹挖出来的惊世大发现,许多考古队员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运气。
秦汉之际,江淮地区风云际会,战事倥偬,西楚重镇——盱眙,以闪亮的身姿登上历史舞台。秦末,陈婴率东阳少年响应陈胜聚义反秦;楚怀王被项梁、项羽、范增等楚国贵族拥立为王,建都盱台;汉高祖末年,荆王刘贾被叛乱的英布大军击溃,败亡富陵……滚滚烟尘,均发生于斯;乱世遗珍,多深埋于地下。
盱眙北部是管鲍分金故事的发生地,盱眙县城东南则是三件国宝的埋藏地。1982年,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一锹下去,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兽。金兽下盖着一个精美奇特的铜壶,壶内装满了金器,黄金总重量超过20千克。万以全把这些珍宝捐给了国家,并用所获的5000元奖励修补了被争抢“分金”的村民挤坏的房屋。而这件金兽,也成为了迄今我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
奇特的“镇库兽”
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金兽重9100克,含金量高达99%,它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宽17.8厘米,长得怪模怪样。它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这件金兽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根据外形特征,一些学者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有的学者推测它为狮子但更多学者倾向于它是一头豹子,除了形似之外,还因为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常有豹形文物出现,如河北满城西汉二号墓出土的一对鎏金铜豹、北京大葆台一号西汉墓出土的铜豹等。古人认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常将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
至于它的用途,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学者根据它头顶的环纽推测,它是一枚金质的“权”(可以理解为古代的秤砣)。由于是金质,应为当时国库专用。汉代的1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这只金兽重36斤。秦汉时期,一套完整的“权”,重量通常以倍数递增。这只豹权编号为“六”,依次递减,第一件当为1斤。还有学者从虎豹避邪压胜的角度出发,将它命名为“镇”。另外一些研究者综合了这两种说法,认为它是当时国库的“镇库兽”。
身世至今是个谜
专家认为从与金兽、青铜圆壶共出土的麟趾金,以及金兽的造型和文字来看,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应该在西汉时期。而跟它一起出土的青铜圆壶的铭文反映铜壶本身是战国中期以前的,两件东西并非一个年代的物件,由于缺乏更多的出土文物作为线索,也没多少文献史料参考,更没有同类型出土文物比较,金兽是何人所铸,又是何人、何时匆匆将这批黄金掩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专家们曾期待南窑庄窖藏及周边的情况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只金兽的信息,然而南窑庄窖藏的来历也是扑朔迷离,它的周围并没有其他的汉代遗物。在这个西汉初年的窖藏中,除了大量的黄金之外,仅剩的就是一件重金络青铜壶了。然而这件青铜壶并不是西汉时期所制,而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产品。
在西汉初年的战乱中,是哪一位王孙公子或万贯富翁在这里将自己的财富匆匆掩埋,却再也没有回来?从战国到西汉,重金络青铜壶又有怎样的历险?窖藏主人的财富来自何方?神秘的金兽用途究竟是什么?南窑庄窖藏留给我们的谜团太多太多,令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而这只最先从土里冒出,给发现者和研究者都带来无数困扰的金兽,如今却无忧无虑地趴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对每一位观众展示它迷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