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红池坝镇农旅融合谱新篇酉阳县浪坪乡扫除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第06版:科技创新·扶贫
上一版 下一版  
巫溪县红池坝镇农旅融合谱新篇
酉阳县浪坪乡扫除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巫溪县红池坝镇农旅融合谱新篇

本报记者 樊洁

    红池坝镇铁岭村中药材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巫溪县科协供图

  “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一分田。”红池坝镇距离巫溪县城120公里,曾经贫困发生率20.5%,村民困守青山受穷。自2017年8月被确定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以来,红池坝镇发挥紧邻红池坝4A景区的优势,坚持实施“农为基础、旅为龙头”,昔日贫困的偏远山村正在变成景美人和的世外桃源。

  交通先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刚炒出来的157斤茶叶,在微信朋友圈里一下子就卖光了,这在过去都是不敢想的。”红池坝镇驻村副镇长乔梁高兴地对记者说。

  几年前,红池坝镇仅有一条4.5米宽的乡道出境,到周边最近的县城,顺利时也要3个小时车程。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是红池坝镇贫穷的根源所在。

  交通改善,才能赢得大发展。2017年8月,红池坝镇规划建设64公里“一横一纵”干线公路,“一横一纵”干线公路的建成,红池坝镇由原来的独道通行变为3条通道进出,有效解决了出行难,成为红池坝景区的“西大门”“前客厅”。此外,两年多来,红池坝镇还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230公里,人行步道251公里,安装防护栏131公路,到组通畅率100%,实现了“村与村互联互通,户与户脚不沾泥”。

  “基础设施的深度改善,为山里的货‘出得去’打开了便捷通道。过去年关时节山里人卖两头猪需要翻山越岭、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运到山下。现在企业能上门收购农产品,生鲜产品当天就能运到重庆主城,物流更快,成本更低。”说起红池坝镇现在的发展,乔梁心里充满了信心。

  调整结构优化主导产业

  2017年,红池坝被列入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大批利好政策和扶贫资源纷至沓来。我市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多点发力,为红池坝镇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们多次深入红池坝镇进行专题调研,专家们围绕科技人才支撑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这两大主题,到农业基地、企业和农户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希望能为当地产业发展定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人才支撑能力建设等尽自己的一份力。”市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近几年,红池坝镇根据海拔高差和立体气候,错季错位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布局落地万亩茶叶、经果、蔬菜、中药材和万群中蜂、万头(只)草食牲畜等产业,通过利用山区“高中低”特殊发展空间,实现错季蔬菜、水果等上市时间的早中晚市场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土地产出效益。

  截至目前,红池坝镇已建成标准化茶园7800余亩,栽植核桃、脆李、脆桃、花椒等经果2.5万亩,套种马铃薯(蔬菜)1万亩,在地中药材1.6万亩,养殖草食牲畜3万余头(只),发展中蜂7600余群。粮经作物比由7∶3调整为2∶8。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产业全覆盖的目标。

  农旅融合拓宽致富增收路

  碧空如洗,青山如黛。一垄垄、一畦畦“微田园”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沿着步道穿行其间,老人们在秋日的暖阳里谈天说地……近日,记者走进红池坝镇茶山村,感受到了属于“她”的诗和远方。三年前,茶山村还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现在不少群众挣上生态钱、吃上旅游饭,实现了田园变景观、农房变客房、农民变老板。

  “游客来了经营民宿,游客走了就在李子园务工。一家人在一起,比过去外出打工强多了。”贫困户胡光元是茶山村第一个“森林人家”建立者,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让他对现在的小日子很满足。

  美丽乡村释放“美丽经济”,风景成了红池坝镇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近年来,红池坝镇坚定不移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之路,7个农旅融合示范片即将全面建成。成功创建“红池云乡”AAA级旅游景区,获评“重庆气候养生地”“网友最想去的十大气候宜居宜游乡镇”称号。“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格局正在形成。从艰难求饱的“生存”,到喜乐常在的“生活”,“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村民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求温饱的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