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承创新让中医这包“药”管用川贝雪梨不是咳嗽的万能药药物牙膏不能天天用土豆越面越升糖
第15版:科技生活·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传承创新让中医这包“药”管用
川贝雪梨不是咳嗽的万能药
药物牙膏不能天天用
土豆越面越升糖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传承创新让中医这包“药”管用

本报记者 何军林

  近日,记者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获悉,“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为主线,加快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中医药科教支撑,弘扬中医药文化,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2019年,全市中医类医院门急诊达1490.72万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年门急诊量达314.68万人次。

  打基础

  加强服务阵地建设

  近年来,重庆市着力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改善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龙头”机构。公立三甲中医院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全市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九龙坡、垫江等8家区县三甲中医院为据点,渝北、长寿、大足等26家二甲公立中医院为支撑的中医药服务主体;协调发展“骨干”科室。以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抓手,加快推进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建设;同步推进“网底”建设。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实施“精品中医馆”和基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突出发展民营补充体系。制定多项鼓励政策措施,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截至2019年底,重庆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3067个,其中中医类医院187所,公立中医类医院44所,三甲中医院9所,每个区县至少有1家公立中医医院。全市81%的综合医院、76%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有中医科,99%以上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9%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区(县)、乡三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强能力

  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十三五”以来,重庆市通过加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将中医治疗率、中药处方占比等核心指标纳入对公立中医院的绩效考核,持续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打造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重庆市中医药系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79件,实用新型专利489件,“中医药特色技术防治痹病的集成示范研究”等17个中医药科技项目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目前,重庆拥有3个国家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重点专科28个,形成了皮肤病、针灸、肿瘤、肝病、肾病等一批特色中医专科群,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力。

  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重庆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全市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率92.5%,中医药干预无症状感染者干预率达到92.6%,研发上市3种中药院内制剂,在全市定点医院调剂使用。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和阻断病程进展、缩短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等方面效果明显。中医药早期全程深度介入对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大亮点。

  育人才

  打造优良服务队伍

  位于渝南黔北交界之地的重庆市綦江区,曾经中医药人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兴不起的尴尬境地。面对困境,该区采取筑巢引凤、拜师学艺、抱团发展等方式,着力加强人才引、留、育。

  “我们通过成立工作室,请大师、请名医、请专家,把高端人才引进来。同时,通过‘医校合作’‘医医合作’推送优秀人才到更高平台进修学习,并通过名师带徒增加中医药人才发展机遇。此外,注重抱团发展、中西结合、全面培训,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指导培育。”綦江区中医院负责人介绍说。

  “十三五”以来,重庆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引进、培育中医药人才,不断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目前,重庆市有中医药人员2.12万人,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45%,;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81万人,每千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58人,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51人,市级名中医113人。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品牌,大力拓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新阵地,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认同感。”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