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导新(右一)。受访者供图 |
会诊救治重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重庆第一例需要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重庆出现疫情后的诸多“第一例”,对作为重庆市抗疫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王导新来说,依旧记忆犹新。
55岁的王导新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有30多年的临床经验。2003年,他曾任重庆市“非典”医疗救治组副组长,今年疫情发生后,他被任命为重庆市抗疫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我刚被任命为抗疫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就接到了前往巫山会诊重庆首个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任务。”9月29日王导新回忆说。
1月20日,王导新与另一位专家前往巫山县人民医院,为一名44岁的女性疑似患者万康(化名)会诊。“从患者的活动轨迹以及症状反应来看,我们初步判断是新冠肺炎,但是否确定,还要等到诊断后才能定。”他说,对首个确诊病例的研判必须谨慎无误。
当天下午,王导新与专家们一起进入隔离病房为万康会诊,在忙碌近5个小时后,专家组结合CT、氧和指数、呼吸频率等指标,不但确定万康感染了新冠肺炎,而且还判断她属于重症患者,必须尽快转移到指定医院收治治疗。
当晚,万康被连夜转移到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并按专家组建议方案开展治疗。1月29日,万康治愈出院,成为我市第一个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
2月3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一位危重症患者病情出现波动,必须上有创呼吸机。“这是重庆第一例需要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王导新说,插管过程中,患者因咽部异物感产生对抗,咳嗽时喷涌出大量气溶胶,即便穿着防护服、戴着正压面罩,也有感染几率。同时这对医生的技术也是一次考验——如果导管一旦放置失败或送错位置,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专家组经过讨论,决定由王导新带着专家组两位成员一起做。在5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和手术后,王导新与同事最终成功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自重庆出现疫情以来,王导新的足迹辗转万州、长寿、垫江、綦江、合川、巴南等20个区县,奔波5000多公里,会诊救治300多例新冠肺炎病例。
重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后,他仍然继续到巴南、长寿、北碚等区县及公卫中心会诊、管理无症状者及境外输入新冠患者50余例,坚持每周1次到市公卫中心救治输入病例等。同时,先后开展了5次新冠肺炎救治经验线上分享视频会议,参会人数累计3万余人次。
在诊疗过程中,王导新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带领专家组创新、优化了多种诊疗方案,包括新冠早期预警与小剂量激素干预方法,重症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疗法,膜肺(ECMO)对新冠病人的救治应用和效果等,提升了重庆基层呼吸危重症救治技术。
此外,王导新还牵头撰写了两版重庆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有效提升了重庆市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的成功率。
“我们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王导新说,虽然重庆目前的新冠肺炎确诊病患清零,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但是疫情仍没有结束,他将和同事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